有多少人還記得《知心朋友》、《故事社》並讀過這些雜誌,對於那個時代的人們來說,這些雜誌的存在豐富了人們的閒暇時光,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同時,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拓寬了很多人的知識視野,讓人們跳出現實的侷促空間,感受遙遠世界的美麗和那些看不見的美麗風景。
對於一些人來說,這些報刊雜誌甚至陪伴了他們整個青春的成長,是課外知識啟蒙和思想啟蒙的存在。
作為一本知名雜誌,不可否認它擁有強大的讀者群,毫不誇張地說,在紙媒最發達的時代,大家都在期待新一期雜誌的更新,甚至現在還有人家裡有半面牆的這些雜誌。
但現在很少有人再談論這些雜誌了,甚至很少有人在家裡買這些報紙和雜誌,這些雜誌不可避免地迎來了時代變遷的無聲衰落。
那麼,為什麼曾經風靡一時的雜誌會落到現在沒人關心的這種狀態呢? 現在是什麼情況?
作為國內雜誌和期刊行業的神話般的存在,《讀者》的受歡迎程度跨越了40年,在最受歡迎的時候被公認為“亞洲第一期刊”。
雖然只是一本薄薄的期刊,但上面的內容涵蓋了很多方面,不僅有當下的熱點話題、不同的名人軼事,還有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等方面,幾乎每乙個都能給不同的人帶來不同的啟發。
對於當時還在上初中的學生來說,裡面的內容素材可以說是存在的本質,成為很多人寫論文的首選素材庫。
當時,該雜誌在全球90多個國家發行,到1993年發行量為350萬份,“讀者”標誌當時價值370億。
從2004年到2014年的10年間,報攤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這些報攤上銷售的最受歡迎的雜誌之一是《讀者》。
後期,活躍在人們視野中的《青年文摘》、《易林》等雜誌,幾乎都與《讀者》的《文摘》出版模式相似。
然而,2014年之後,這家知名雜誌開始出現與時代發展不符的現象,業績在短短幾年內呈指數級急劇下滑,高層核心員工不斷離職,人才流失非常嚴重。
關於《朗讀者》的一些討論也逐漸朝著波動的方向發展,“發不快就發不出工資”的說法也逐漸在網路上流傳開來。
2018年,“讀者”集團發布的上半年報資料顯示,其公司營收同比下降468%。
這種慘淡的表現也表明,曾經席捲所有人青春、有著巨大靈感的雜誌閱讀,在永恆綻放了40年之後,終於孤獨而熄滅了。
《胸友》和《讀者》一樣,也有著相同的發展軌跡,只是《懷夢朋友》的發展要早於《讀者》,其出版內容也與《讀者》的定位大相徑庭。
該雜誌創刊於1985年,最初選擇的主題是“深入生活,深入家庭,深入內心”。
成立之初,其經費僅為省婦聯撥出的3萬元。
於是自己設計報紙的編輯們開始踩著自行車穿過大街小巷,路線甚至遍布全國。
最終,在編輯們的拼命共同努力下,《知心之友》終於在全國性期刊中嶄露頭角,佔據了一席之地。
然而,最終走紅的《知心朋友》的內容卻引起了爭議,在當時的正面報紙和雜誌中,這本雜誌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以“新聞紀實文學風格”俘獲了大量讀者。
整體下沉的內容也讓《知心朋友》被指責膚淺聳人聽聞,內容媚俗,但無論爭議有多大,《知心朋友》都沒有引起任何爆冷,身價一舉飆公升至8億,乙個新的知友帝國徹底崛起。
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該雜誌也開始以天價稿費為誘餌,獲取獨家熱門內容,其稿件費達到16萬。
這期間,因為大量捏造的虛假資訊和誇張的描述,這本雜誌其實遭受了不少官司,但依然保持著原有的風格,走自己的路,最終不可避免地迎來了知友帝國的最後一抹。
在以往的熱門雜誌期刊中,還有一本不得不提的就是《故事社》,可以說是廣為流傳。
剛開始的時候,這本雜誌的內容風格比較巨集大,題材沒有那麼廣泛多樣,其初衷是在全國範圍內普及社會主義教育。
但是編輯們能寫的故事是有限的,於是他們開始走到群眾中去,傾聽群眾的故事,並用當時的老式錄音機記錄下來。
後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本雜誌的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教科書式的教育變成了娛樂性的內容。
從之前固定的大人物故事,逐漸走進了普通人的生活,各種民間故事、消化、科幻、風俗故事層出不窮,這種變化也徹底開啟了更廣闊的市場。
1985年,該雜誌達到了創刊以來的頂峰,創下了世界上單語期刊數量最多的記錄,但這個高峰並沒有持續多久。
第二年,它的發行量大幅下降,單本書的**也隨之上公升,從兩毛錢四分錢一路漲到三毛錢,於是《故事社》的銷量在**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1988年後,終於走到了虧損狀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雜誌開始尋找變數,開始實施各種市場化的措施,最終在1995年成功翻身,位居當時國內期刊發行量第一。
在成功找到突破口後,它的發行量再次飆公升,在這種情況下,該雜誌開始與多家公司合作,在雜誌上投放廣告。
廣告的內容就是一切,所以後面的故事會受到深刻的批評,因為買這本雜誌看故事的人不僅是成年人,還有很多未成年人,他們買它只是為了看雜誌上的笑話,然後像寶貝一樣講給別人聽。
然而,不管是什麼樣的雜誌,昔日的輝煌已經不復存在,一本曾經風靡一時的雜誌最終衰落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雜誌涉及不同的因素。
但總體來說,其衰落背後最大的共同原因之一就是網際網絡時代的發展,在網際網絡發達的今天,電子閱讀已經逐漸取代了紙質閱讀,成為人們獲取精神食糧的最佳方式。
在快節奏的時代,街上的報攤漸漸消失了,排隊買書的場景在街上也已經看不到了。
網際網絡對印刷媒體行業的影響是無窮無盡的。
再加上各種言情**和電子閱讀軟體的興起,正在擠壓這些雜誌期刊的生活空間,在小小的方形手機中,人們可以最大程度地實現閱讀的自由。
在新時代長大的孩子,有的甚至不知道雜誌期刊是什麼,紙質書的閱讀可能更多的是教科書,其餘的課外知識都是從電子產品中獲取的。
所以無論是作為寫作素材的《朗讀者》,還是內容短小精悍的《知心朋友》,還是滿足人們想象的《故事會》它們逐漸成為時代的階段性產物,悄然衰落。
事實上,不僅報紙雜誌受到了影響,線下書店也受到了網際網絡的極大影響,越來越多的書店不可避免地面臨破產倒閉的危機。
其實,書店也曾試圖迎合時代發展,將休閒、娛樂、閱讀結合起來吸引讀者,網紅書店的短期輝煌就是其嘗試轉型的證明。
但不承諾的是,最終的效果微乎其微,因為當人們對網紅書店的好奇心消退後,他們就面臨著和普通書店一樣的困境,入不敷出,沒人在乎。
在下乙個發展中,網際網絡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只會越來越廣泛,電子閱讀是永恆的。
然而,紙質閱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意義,紙質書的排版、書籍封面等各個版塊的存在,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有一種難以形容的美感,這是電子螢幕無法感受到的。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放下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品,重新體驗紙質書的魅力,或者我們可能會有一種無比美妙的感覺。
免責宣告)文章描述了這個過程,**全部**在網際網絡上,本文旨在倡導正能量的社會能量,沒有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人格侵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絡,我們會盡快刪除內容! 如果對事件有任何疑問,將在聯絡後立即刪除或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