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汽車。
蔚來手機從來不缺爭議
作者孟慧媛.
編輯星夜。
字型排印學annalee
近日,蔚來手機的“神操作”,生動地向外界展示了“悄悄出櫃132天,曾經吹噓卻出圈”的含義,但這次卻是反其道而行之。
只因為上任不到乙個月的蔚來汽車副總裁兼手機業務負責人白健,在社交媒體上進行了話題營銷**“蔚來手機可以單手截圖,你的手機也能拍到”的話題營銷。 此言一出,引來嘲笑,讓外界開始質疑負責人的業務能力。
從小公尺、華為等機器圈大佬“造車”,到吉利、蔚來等車企明星“造手機”,雙方都想贏得對方的市場,但命運卻出奇的一致,對方的跨界舉動一直受到使用者的質疑。 的確,格力電器、康佳等多家家電廠商都曾嘗試跨界“製造手機”,但遺憾的是最終沒有引起任何轟動,可見輕率越境並不容易。
關鍵是,為什麼蔚來要頂著被集團嘲笑的壓力打“逆風”?
懷疑的聲音從未停止
白健吹噓幫蔚來手機反向出圈,其實就是外界對蔚來跨境手機不認可的典型表現。 事實上,從蔚來打算“做手機”的那一天起,一直到今天,在蔚來新款手機推出四個多月後,蔚來手機上從來不乏爭議。
白健的言論引起了爭議。
當蔚來的手機業務剛正式成立時,就引起了市場的一場大討論:為什麼蔚來在終端裝置已經陷入紅海競爭的時候,還要跨界?
從網友的反饋來看,他們不看好蔚來手機的說法依然居高不下。 而從新手機上市後的市場表現來看,在手機產品發布後,蔚來並沒有正式公布蔚來手機的具體銷量,甚至在蔚來手機前業務負責人尹水軍卸任時,很多人也認為,其背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蔚來手機產品的銷量沒有達到預期。
來自一些網路使用者的反饋。
結合IDC披露的資料,2023年第三季度,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下降了63%,而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僅為192%。這意味著,蔚來手機需要與魅族、聯想、紅魔等手機品牌爭奪不到五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在激烈的頭部品牌爭奪之後,壓力可想而知。 就連白健在接手時也直言不諱地表達了對此的焦慮,表示要接手手機生意“亞里山”。當然,對於李斌此前對蔚來手機的定位,他對外界表示,“我們考慮做手機的出發點很簡單,就是要給蔚來車主乙個車機互聯體驗最好的手機,而不是站在商業成功的角度去思考。 蔚來從汽車的角度來看手機,而不是從手機的角度來看手機。 換句話說,蔚來製造手機是為了提公升車主的用車體驗,“即使是超級簡單的車鑰匙也值得製作”。
如果蔚來手機的目標客戶群體不包括外部使用者,他們只想讓一群蔚來車主買單,那麼蔚來汽車的出貨量可能是蔚來手機銷量的天花板。 根據官方資料,2023年,蔚來汽車將交付16萬輛汽車,僅為其年度銷售目標的65%。 但即使所有蔚來車主都購買蔚來手機,蔚來手機的銷量也只有16萬台。
問題在於,蔚來的手機已經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在大趨勢下,蔚來致力於“降本增效”,不想在短期內難以改善公司財務業績的專案上進行重大投資; 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紅利的衰減和產品競爭力的缺乏,蔚來手機的限量銷售確實很難釋放出足夠的利潤。
從這個角度來看,行業內外對蔚來“打造手機”的決定的不信任和不樂觀確實是有道理的。
車企玩“逆風”的底層邏輯。
喜歡玩“逆風”的車企明星不光是蔚來,還有吉利,他們瞄準的市場也有小公尺、華為等跨界的機器圈領頭羊。 但問題是,為什麼人們如此痴迷於攻擊對方的腹地?
在寒流席捲全球的時代背景下,汽車和消費電子兩大賽道同時陷入疲軟狀態。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電子產品生產基地,中國擁有全球70%以上的產能。 不過,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3年上半年,國內手機、電腦產品、積體電路出口額同比下降。 8%,消費電子市場的下滑可見一斑。
汽車賽道的情況與前者驚人地相似,為了深度激發市場的消費潛力,“*戰”成為2023年汽車行業的關鍵詞。 去年年初,自從特斯拉主動調整第一次戰爭以來,國內車企開始捲起低價,但此舉不僅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率,還把行業變成了一片“紅海”。
事實證明,盲目追求“降本增效”並不能實現企業的“長遠主義”,最重要的是找到新的出路——去年,隨著AIGC之風吹過多個行業,利用這股科技浪潮提振消費需求,成為大家熬過“寒冬”的希望。 業內人士認為,加速消費電子與汽車產業的融合,拓展產業的想象,或許是最佳解決方案。
在中國電動汽車百強會理事長陳慶泰看來,中國智慧型電動汽車發展的優勢不在於汽車企業,而在於通訊企業、網際網絡企業和眾多高科技公司。 他認為,要充分釋放這場汽車革命的潛力,造福社會,就必須將電動汽車與新能源、新一代移動網際網絡、智慧型交通和智慧城市融合連線起來。
所以跨界業態的融合,不僅是下一步發展的關鍵,也是兩大行業跳出既定框架的契機。
就新能源汽車企業和終端裝置廠商而言,隨著使用者對全場景智慧型互聯解決方案的需求日趨旺盛,手機作為主要的終端切入點將越來越強,可以預見,未來手機與車載系統的連線將更加深入, 人、車、機器之間的聯絡將更加頻繁。
“製造手機”只是手段,實現“車機互聯”才是目標。
為此,車企急於通過“製造手機”來打造屬於自己的“智慧型物聯網”,也要盡可能開發和佔據更多的智慧型終端,把編織的“智慧型物聯網”做大(選擇“造車”的圈子公司也是如此)。
這樣一來,既為逆向發展開闢了空間,又實現了對另乙個行業的對策。 因為只有統一手機和汽車的系統,為使用者打造覆蓋整個生活場景的生態閉環,才能鞏固和保證自身的產業戰略地位,避免被手機(汽車)企業入侵。
正如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所說,“智慧型汽車的前景廣闊,不能只停留在汽車行業。 通過手機業務的布局,將消費電子行業與汽車行業深度融合,打造跨境使用者生態鏈,實現超強協同。 ”
車機互聯,時機還沒到?
如果汽車製造商不想成為手機製造商的附庸,那麼未來兩者將引發一場持久戰,爭奪市場和技術主導權。 而在那個時候,在同乙個智慧型體系下,汽車和手機行業的競爭將充滿生態。
目前,“車機互聯”主要有兩種型別。 乙個是吉利、蔚來等自主研發的玩家。 前者斥資100億元收購魅族,並在飛邁汽車的幫助下,為極氪、銀河、極星等子品牌賦能智慧型座艙; 後者組建了一支數百人的手機團隊,為車主開發自己的手機。
在上海舉行的2023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魅族集團員工向觀眾介紹了Flyme Auto智慧型座艙作業系統。
二是華為、小公尺等手機廠商利用作業系統實現汽車與手機的互通性。 率先從系統層面連線車機和手機的是HarmonyOS OS,此外還有小公尺發布的澎湃作業系統(Xiaomi HyperOS),以及vivo針對萬物智慧型連線時代推出的跨端作業系統藍河作業系統。
在兩者之間的中間地帶,也有汽車製造商和手機製造商將觸角伸向對方。 比如哪吒汽車與黑莓達成合作; 理想汽車和小鵬汽車都與OPPO一起開啟了手機和車機的生態,可以實現無感解鎖、出車自動鎖定、車門遠端控制等功能。 OPPO、長安汽車、比亞迪等傳統車企紛紛在OPPO錢包中推出車鑰匙功能。
總的來說,目前手機和汽車之間的連線還是以應用層為基礎,主要滿足開鎖、車況監測、汽車搜尋、導航等基礎功能的需求。 同時,各大廠商仍處於資料共享的積極探索階段,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生態共建和應用落地。
對於對移動終端掌握不強的車企來說,雖然可以通過與手機廠商的合作快速填補自身的短板,而且相較於推出手機的高昂成本,這種合作模式可以降低研發成本,縮短研發週期,但相應地,屬於手機廠商的資料也就成為需要相互協商解決的實際問題。
不難發現,手機與汽車的競爭與合作關係逐漸顯現,手機也給汽車的智慧型化帶來了更大的想象空間但需要注意的是,目前“車機互聯”正處於服務延伸和生態建設的早期階段,車企“車機互聯”的具體成效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看到。
展望“車機互聯”的未來,蔚來和吉利“造手機”的舉動或許並非一無是處,但能否成功反擊,還有待市場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