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我國最後乙個封建王朝,我們對這個王朝並不陌生,我們都知道清朝實行了八旗制度。 但是,你知道嗎?
八旗制中哪面旗幟是老大? 其實清朝的祖先是活躍在東北的三大女真部落之一,他們擅長狩獵,而這個八旗制度的起源與他們的生活方式有關。
換句話說,他們發現狩獵並不理想,需要多人合作才能狩獵,於是這個合作系統誕生了。 這個系統的具體分布是把10個人分成乙個組,就是乙個“牛祿”,負責人是牛祿鄂真。
努爾哈赤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女真部落的發展。 他所屬的建州女真部落,他的祖父和父親都被明軍殺害,使他在童年時期遭受了極大的苦難。
繼母的嚴厲對待更加磨礪了他的意志。 他的堅韌和軍事實力使他能夠用13套盔甲召喚英雄,這是珍貴的救命物品,也是冷兵器時代力量的象徵。
就像明朝末年的袁崇煥一樣,身上被三十多支箭射中,但因為身穿鎧甲,安然無恙。 因此,擁有大量的盔甲,吸引英雄和英雄,可以成就並崇拜宰相。
經過20年的不懈努力,努爾哈赤逐步統一了女真部落,建立了後晉,奠定了300年的滿清王朝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發展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原來的“牛祿”系統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於是,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將每頭牛擴大到300人,並區分紅、黃、藍、白三色,後來隨著附著人數的增加,牛的數量也隨之增加。
最終,在明朝萬曆四十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創立了八旗制,在原有四旗的基礎上增加了黃、紅、藍、白四旗,這就是滿清八旗體系。
當初,八旗制度的建立並沒有劃分階級,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軍事管理效率。 然而,到了順治時期,八旗制度發生了變化,形成了地位高低的差異。
皇帝直接控制的黃、黃、白三面旗幟成為上面的三面旗幟,而其他旗幟則是下面的五面旗幟。 關於三旗的排名,雖然沒有明確規定,但我們也可以從一些事蹟和文獻中看到線索。
例如,在1635年,芒古爾泰試圖叛亂,他是藍旗的所有者。 皇太極除掉他後,將自己的正藍旗和自己的正黃旗重組為新的正黃旗和鑲黃旗。
由豪格領導的原來的黃旗改為積極的藍旗。 因為黃色是皇帝的專屬顏色,所以從皇太極故意將藍旗改為黃旗的那一刻起,三面旗幟中最年長的肯定是兩面黃旗之中。
在尊嚴與自卑的區別之後,人們開始練習“公升旗”來提高自己的地位,這在當時是一件極其光榮的事情。
清朝歷史上第乙個被撫養長大的人,是康熙的母親佟家詩。 她雖然生了皇帝,但出身漢軍旗,屬於下五旗,22歲成為太后,24歲卻病逝。
康熙長大後,深深地懷念著母親,因為母親地位低下,讓他感到丟臉,於是他開始提公升母親的地位。 首先,她被提公升為“漢軍黃旗”,最後一步是直接晉公升為滿洲的“黃旗”。
此外,乾隆的第三任皇后魏家石,也就是《延禧攻略》中又名魏應洛,也經歷了類似的公升旗。
黃旗的地位無與倫比,就連慈禧也不例外,為了更加尊貴,她毫不猶豫地改變了旗旗的地位,從藍旗變成了黃旗。 此外,滿洲的九大老姓,如瓜甲、牛葫蘆、博爾濟吉、葉赫納拉等,以及大部分皇室成員,也都出自黃旗,這也證明了黃旗的特殊地位。
所以,甄嬛從甘麓寺回來,改姓牛葫蘆,因為皇帝為她公升旗,封她滿洲黃旗,地位極高。
毫無疑問,鑲嵌的黃旗在滿清八旗中地位最高,其次是正黃旗,然後是正白旗,至於下五旗,則沒有明顯的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