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記者劉元迪自臨沂報道。
博物館、紀念館的教育功能具有社會特色,教育體系建設和活動開展需要多方協調支援。 “2024年在臨沂舉行的兩會上,臨沂市政協委員彭梅帶來了《關於發揮博物館紀念館社會教育功能的建議》。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博物館教育功能的重視,特別是博物館和紀念館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和民族精神素養的提公升,博物館和紀念館根據博物館的不同特點,陸續推出了研究課程和教育活動,如:臨沂博物館創新教育模式,開展“探索家鄉歷史”, 100,000名年輕人進入博物館“等活動;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開展了“銀雀山軍學講堂”系列活動,以動畫漫畫卷軸、遊戲的形式提公升課堂趣味; 沂蒙革命紀念館開展了“我講好紅色故事,將沂蒙精神代代相傳”和“追尋紅色記憶,傳承紅色基因”等主題課程,讓市民記住歷史,緬懷烈士,通過講述歷史弘揚沂蒙精神, 唱紅歌,看革命文物。
彭梅認為,博物館和紀念館是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場所之一。 近年來,臨沂市部分公共文化場所在開展社會教育方面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結合本市社會教育發展現狀,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提公升社會各界對博物館教育的認可度。 一是博物館、紀念館要提公升其在社會群體意識中的教育地位,通過豐富多樣的高質量展覽吸引觀眾走進博物館,通過公益和教育活動,增強社會各界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優勢和教育意義的認可。 二是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各界了解博物館教育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獲得普遍支援。
探索博物館教育模式,形成多維度特色教育體系。 一是在教育內容上,首先要充分利用館藏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博物館、紀念館在課程研發上要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 其次,在教育模式上,要把握博物館、紀念館場景化教育的優勢,補充學校的被動教育,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能力。
充分發揮學校教育資源優勢。 一是利用學校教師資源,學校教師可以定期與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進行交流會,增進博物館社會教育人員對學生的了解,制定有針對性的課程。 二是在學校內設定博物館、紀念館和專題教室,將博物館、紀念館的相關內容融入課程安排,拉近學校教育與博物館教育的距離,潛移默化地深化青少年與博物館的聯絡,使博物館和紀念館的社會教育常態化。
科學制定研究課程。 一是針對中小學生、初中生、高中學生設計不同內容、不同難度、不同教學方法的研究課程,以青少年為主體; 二是研究形式的多樣化,博物館可以成為連線各個領域的媒介,通過“博物館+”的形式,發揮教育功能,拓寬教育範圍,如“博物館+特色文化”、“博物館+文化創意”、“博物館+科技”等,整合資源優勢,打造多層次、多方位、多選擇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