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今天的美國問題本質上仍然是中產階級的問題!
二戰後,包括冷戰時期,美國依靠龐大的中產階級,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和消費市場。 特別是1944年通過的《退伍軍人權利法案》、1946年《就業法》和1949年《住房法》等一系列法律,將大量二戰復員士兵的重新安置轉變為“教人捕魚”。
其中最重要的是,聯邦政府資助退伍軍人繼續接受免費教育或技術培訓,並為他們提供必要的學習用品和生活津貼,幫助他們完成中學或高等教育——有效地打破了美國教育中長期存在的貴族和特權階層(二戰前美國很少有高中生: 1940 年代,只有 3% 的美國人擁有大學學位,只有 23% 的軍人擁有高中學歷)——當該法案於 1956 年結束時,約有 780 萬退伍軍人接受了教育和培訓,美國的高等教育迅速普及。
此外,從戰爭中歸來的士兵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接受訓練後,他們的思想和認知變得更加保守和傳統,於是迅速誕生了乙個具有高學歷、自力更生、保守傳統的龐大中產階級,美國的階級結構也因此呈現出乙個優秀的紡錘, 從而為二戰後美國的快速發展奠定了極其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二戰結束後到80年代,美國是美國的第乙個時代,這一時期,美國工業和經濟繁榮,領先於西歐、日本、南韓等世界最富裕的國家,生活水平和技術水平遠超蘇聯集團。
還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當時美國白人仍占多數,黑人等少數族裔比例較低。
當時,美國很多城市都有大工廠,美國人在家鄉就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一般人高中畢業後就可以進入當地的工廠,一家人可以靠乙個人的工資過上中產階級的生活。 即使是普通美國人也過著富足的生活。
但這一切都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結束。
然而,冷戰結束後,隨著跨國公司的外流,這個良性迴圈被打破了!
資本就像水一樣,總會流向資本蕭條。
資本主義是無情的、冷漠的、殘酷的,它的本質是對利潤的追求。
隨著冷戰的結束、蘇聯的解體和全球化的開始,許多歐美大公司紛紛將工廠遷往東亞等工資較低的國家,以節省成本,獲得更高的利潤。
90年代後,美國東西海岸的IT巨頭和金融大佬為了從世界攫取高額利潤,不遺餘力地鼓吹全球化,導致美國中部地區經濟形勢惡化。 東海岸和西海岸與美國中部之間的差距正在擴大。
另乙個原因是美國工會的力量,導致美國工人的工資和福利不斷上漲,迫使美國公司放棄與工會的談判,離開其他國家,導致美國工廠關閉和失業。
留在美國的工廠逐漸年久失修,曾經繁榮的工廠及其社群繼續衰敗,成為“鏽帶”,廣大受教育程度低的美國人紛紛失業,從中產階級跌落到社會底層,成為希拉莉·柯林頓所說的“可憐的人”。
於是,美國很多工業城市都陷入了惡性迴圈:社群、中產階級、企業、稅收、就業、服務、社群、中產階級的閉環被打破了!
企業離開,就業消失,跨國企業無法控制; **沒有稅收,就不可能繼續提供服務。
在當代美國,不斷萎縮的中產階級、失業的軍隊、鐵鏽地帶和鄉巴佬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