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少官媒趁著龍年春節大力推動將“龍”譯成龍,實在是明智之舉,體現了傳統文化的自信。
將“龍”翻譯為龍,其實早已存在,但一直都是少數民間聲音,範圍相對較小,影響有限。 若有國教文化部、外宣部正式公告的加持,效果會更好,未來龍這個名字的翻譯會得到廣泛推廣,在世界範圍內形成共識。
西方龍和中國龍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物種,也不是同乙個概念。 西方龍是噴火的怪物,是醜陋和邪惡的象徵,通常代表**,而中國龍是善良和美麗的象徵,代表吉祥和權威,與中國文化的根源有關。 由於歷史原因,兩者同名,容易引起人們的誤解和混淆,形成錯誤的文化認知。 因此,非常有必要使用不同的詞來分別表示西方龍和中國龍。
今年,官方媒體率先將“龍”翻譯成龍,這是乙個良好的開端。 但是,我們也需要改變西方龍龍這個名字的中文翻譯,不能再叫“龍”了,否則還是容易和中國的龍龍混淆。
那麼什麼樣的中文名字更適合龍呢?
有人建議將龍音譯為“獗change”、“獗耿”和“拖根”,而另一些人則根據其含義將其翻譯為“巨型甲蟲”。 這兩個翻譯確實區分了西方的龍和中國的龍,但聽起來晦澀,我不知道它是什麼。
西方龍和中國龍有兩個顯著的區別,西方龍會噴火,中國龍會噴水,西方龍有翅膀,中國龍沒有翅膀。 基於這兩點,西方龍可以翻譯為火龍、火焰龍、翼龍或火翼龍,而翼龍這個名字已經被有翼的恐龍使用過,所以建議將龍翻譯為火龍、火焰龍或火翼龍,總之,稱它為“火龍”更為合適。
一方面,這種翻譯不僅不同於中國龍,而且反映了西方龍的特徵。 另一方面,它保留了龍的影子,因為龍和龍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它們都有蛇的原型,形狀比較相似,而且它們都是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巨大物種。 可能有人擔心譯名中還有“龍”字,會被認為是龍的一種,但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就像沒有人認為“恐龍”是一種“龍”。
龍和龍有自己不同的英文和中文名稱,推而廣之,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觀念會發生變化,他們不會再感到困惑,而是自然而然地認為這是兩個不同的物種,兩個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