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語境中,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圖騰——龍(lóng),因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在英文翻譯中產生了獨特的**。 雖然“龍”長期以來一直是漢語“龍”字的國際主流翻譯,但一項新提案試圖通過音譯“龍”字重塑中國龍的形象,以消除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誤解,準確傳達其正面含義。 那麼,為什麼我們把中國的龍翻譯成“龍”呢?
首先,讓我們關注文化差異的核心問題。 東西方對“龍”的形象認知大相徑庭。 中國龍,承載著權威、尊嚴和吉祥的寓意,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 在西方,龍通常被視為力量的象徵或可怕的生物。 19世紀初,由於歷史翻譯錯誤,將中國龍等同於西方的龍,這不僅導致了對中國文化的誤解,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中國人在西方社會的形象。
因此,在清朝晚期,美國和其他地方的華人社群發起了一項倡議,使用“龍”這個名字的新翻譯,以清楚地區分兩種不同的文化符號。 這種嘗試可以追溯到 1814 年,當時馬希曼在他的《中國方言》中寫道,他巧妙地使用“龍”來精確地對應中文中的“龍”。 此舉的意義在於,通過“龍”,中國龍不再與龍的負面含義混淆,而是成為智慧、和平和民族榮耀的正面象徵。
推廣“龍”的必要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提高文化認同度:使用“龍”作為中國龍的獨特符號,可以顯著提高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對中國龍的理解準確率,避免因詞的多重含義而造成的混淆和誤解,積極傳播中國龍所蘊含的吉祥神聖屬性。
恢復和維護國家形象:鑑於“龍”在歷史上的負面影響,將原譯改為“龍”,有助於糾正錯誤印象,恢復中華龍作為中華民族光榮象徵的地位,增強世界華人的文化自信。
提公升文化認同感:“龍”的普及,可以更好地凝聚世界各國華人的精神紐帶,加深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歸屬感,促進海內外華人的文化共識和凝聚力。
然而,儘管將“龍”翻譯為中國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和實用價值,但現實情況是“龍”一詞仍然佔主導地位。 為什麼? 這有幾個原因:
歷史傳統和慣例:“龍”的翻譯已經流傳了數百年,早已深深植根於每個人的語言習慣和社會認知中,成為世界各地識別中國“龍”的預設方式。
國際認可度高,傳播效率高:“龍”字廣為人知,接受度高,無論是在文學作品、學術研究,甚至是日常對話中。 雖然非中文母語人士可能對它有不同的理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每個人都明白“龍”指的是什麼。
學術規範與出版實踐:目前,“龍”被廣泛用作學術界和出版界的標準翻譯名稱。 想要改變這種長期存在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時間的積累。
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挑戰:推廣“loong”確實有助於減少文化誤解,但在實踐中,引入新詞意味著傳播成本的增加。 特別是,全球採用乙個全新的術語可能具有很高的教育和解釋成本。
因此,儘管“龍”因其鮮明的文化特徵和深遠的意義,在特定場合顯得尤為重要,但考慮到語言的歷史發展、國際廣泛傳播的現狀、學術界和出版界的既定規則以及跨文化交流的實際需要,“龍”暫時不能完全取代“龍”作為全球標準名稱。 然而,在深刻理解和關注“龍”背後的歷史訴求及其翻譯策略後,我們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推廣“龍”以完全取代“龍”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中國龍是龍,不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