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在夜間觀看天象時,會想象出位於東方的七顆星辰的形象,如交、康、狄、方、心、尾、祺,被稱為“東方蒼龍”。 東漢徐慎在《朔文節字》中形容龍:“鱗蟲的長度。 它可以是安靜的、明亮的、薄的、巨大的、短的和長的; 春分公升上天空,秋分潛入深淵。 “幾千年來,隨著中華民族文化包容性的發展,龍的演化也呈現出包容性的融合。 龍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具有豐富的象徵意義和深邃的文化內涵,龍文化貫穿和影響著中華文明的漫長發展程序,也能為民族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文物中的中國龍色彩斑斕,文化內涵值得深挖。 龍年即將來臨,讓我們聆聽古老文明的深沉回聲,發揚龍馬精神和龍虎熱情,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
1955年,中國考古學家將燕山南北和遼寧、內蒙古、河北交界長城的新石器時代古代文化遺址命名為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大約6500至5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泉之一。 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了包括龍在內的多件動物主題玉器,1971年在這裡出土了舉世聞名的紅山文化玉龍,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紅山文化的玉龍是用墨綠色的秀燕玉雕刻而成,高26厘公尺,光滑溫暖,完好無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 身體像鉤子一樣蜷縮著,呈“C”形,彷彿瞬間就要公升到空中。 頭部描繪生動,簡潔圓潤,鼻子向前突出,微向上彎曲,嘴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眼睛呈稜柱形突出。 從頭到脖子後面,長長的鬃毛優雅,向上捲曲,使玉龍的體型發生了變化,精神鮮活,邊緣像刀刃一樣。 龍的身體大多輕巧樸素,沒有四肢沒有爪子,沒有角也沒有鱗片,身體像蛇一樣,強壯有力,只是在額頭和額頭上雕刻著細細的方格格紋,格仔突起形成規則的小菱形。 該文物涵蓋了玉圓雕工藝的切割、研磨、研磨、軋制、沖孔、輪廓等方法和工藝,具有圓雕技法的基本技術效能。 紅山文化的玉龍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其用途尚無定論,龍背上有對稱的孔可以懸掛,但顯然不是配飾,專家推測它是用於祭祀或作為宗教圖騰符號的祭祀器皿。
紅山文化玉龍。
紅山文化的玉龍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元素,是當之無愧、當之無愧的國寶級重兵器,也是研究中國龍起源的重要材料。 龍的起源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形成和文明時代的開始密切相關。 溫一多指出,中國人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被稱為“龍的後裔”。 在《補充史記:三帝本吉》中記載,伏羲“有蛇頭人身,有聖德”。 《回憶錄》描寫了伏習出生時的樣子,這是後來傳說中龍的形象。 據《史記》記載,傳說黃帝草開創了中華文明,開採了第一座山的銅,鑄造成大鼎,三腳架之日,天下有一條龍,在黃帝之下,黃帝遂帶著龍**離開,一行70餘人。 最先以龍為圖騰的,是我國夏第一王朝,傳說夏朝第一任王於守埵登基時,龍迅速飛出了藏身之處。 此外,中國古代北方的匈奴人,南方的楚人、越人、廣人,西南的哀勞人、苗人,都是以龍為圖騰的民族。
1975年,在陝西省習南郊出土的唐代鍍金鐵芯銅龍,現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這件文物高 34 厘公尺,長 28 厘公尺,重 28公斤,通體鍍金,纖細的身材,光滑的造型,頗具魅力。 高高的龍頭和上半身呈“S”形,龍的嘴巴張開,露出鋒利的牙齒,長長的舌頭在嘴裡捲曲起來。 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直視前方,他熾熱地燃燒著。 前肢筆直,兩隻前爪彎曲,地面緊緊抓握,四肢爪關節格外清晰,隱藏著力量之美。 小腹、後肢和細長的尾巴仍然漂浮在空中,龍的尾巴從高高的後肢折回龍的頭頂上方。 背面有兩朵吉祥的雲朵,彷彿從天而降,很有動感,體現出唐代龍的生動之美和氣勢。 鍍金是中國古代最精湛的工藝之一,工藝非常複雜。 這只鍍金鐵芯銅龍由金、鐵、銅三種金屬組成,有鐵芯,有青銅鑄龍身,最後是金箔,它的鍍金層極薄,原有的胎具貼合得很緊,幾乎和黃金一模一樣。
唐鎏鐵芯銅龍。
專家推測,鍍金鐵芯銅龍有三個功能。 首先是利用聯排別墅來驅邪。 曹場地周邊地區是唐代長安城永樂坊的所在地,居住在這裡的人都是顯赫的顯要人物。 唐玄宗時期,這裡是丞相燕國公章的府邸。 據文獻記載,師傅曾經告訴張某,他家的西北有個王靈,不適合取土,乙個月後,師傅告訴張某,他的土地已經從地上取走了,他怕出事了。 將龍埋在地下,可能是為了恢復國王的精神,達到除災避災的目的,祈求祝福。 第二是使用宗教祭祀。 唐朝初年,道教被視為國教,在道教文化中有一種“蘸龍祭”的儀式,唐朝的皇帝們特別重視這種齋戒蘸祭活動。 三是戰車和馬匹的裝飾。 龍是皇室的象徵,這條鍍金的鐵芯青銅龍也可能是宮廷戰車上的裝飾品。
從歷史上看,各個朝代都根據當時的審美創造了龍形和形態。 唐代早期的龍顯得非常活躍,一般都是張開嘴舌,俯仰翻滾,鱗片多為斜方格,形狀逐漸固定,基本上就是我們後來常見的“三停九喜”龍。 “三停”分別是上停、中停、下停,分別是從頭到胳膊、從胳膊到腰、從腰到尾; “九贊”是指角像鹿,頭像駱駝,眼睛像兔子,脖子像蛇,肚子像海市蜃樓,鱗片像魚,爪子像鷹,手掌像老虎,耳朵像牛。 在唐人眼中,龍是“天四靈”中的“東方之神”,是鎮邪正直、守財護地、守江護海、呼風喚雨的吉祥獸。 ”
通過在銅鏡上雕刻龍的姿勢,並在絲綢上編織龍的圖案,龍的臉和袖子變成了翱翔的天空。 1998年,陝西省習安長安縣(現長安區)出土的向日葵形龍紋鏡現藏於習安博物院。 它的直徑為 21 厘公尺,重 121公斤,八個向日葵形的圓形紐扣。 龍的頭靠近按鈕,身體在按鈕周圍呈“C”形向上盤繞。 水龍頭結構清晰,雙角精細,嘴巴張開,舌頭伸出,枕頭朝向鏡子按鈕。 前肢站立伸展,後肢彎曲伸展,伸直的後肢與尾巴纏繞,四肢露出鋒利的三爪。 龍四周有三朵祥雲,在凸弦圖案與鏡邊形成的八瓣區域,花葉、飄雲、三種方聖相互交織,方勝廣場上有“千”和“秋”兩個字。
千秋龍紋鏡。
這件事與唐朝玄宗的生日有關。 開元十七年,唐玄宗將自己的生日定為“千秋節”,作為國慶,舉國歡慶。 慶典上,玄宗要給四個以上等級的銅鏡,大臣們也想獻上寶鏡來慶祝他們的生日,這些鏡子被稱為“千秋鏡”,龍紋鏡是一種千秋鏡。 龍是天子天命的象徵,雲龍是千秋鏡最有特色的圖案,龍鏡具有辟邪賞識萬物的意思,被認為能夠保護皇帝和百姓。 唐玄宗有一首詩《千秋賜臣鏡》:“鑄一千秋鏡,光生百煉。 分組給分後,形象遇見清心。 按照白居易當時的官位,給他一千秋鏡應該是平常的,所以他寫了不少“鏡詩”,比如《情鏡》詩中的“趙氏沉重憂鬱,背上背著雙盤龍”,還有“背上有一條九十五飛龍, 大家都稱它為天子的鏡子“,在《百煉鏡》一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