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乙個有著4000年文明歷史的國家,也可以稱為文明古國。 在絲綢之路的繁榮時期,波斯帝國幾乎控制了絲綢之路的一半,絲綢之路成為連線東西方的重要紐帶。
雖然波斯被阿拉伯人征服,瑣羅亞斯德教被伊斯蘭教取代,但波斯文明的火焰從未熄滅,直到現在,伊朗才被塑造到今天。
其實,從某些角度來看,伊朗就像是中國的一面“鏡子”,了解伊朗,就能了解中國。
伊朗和中國:相似的歷史和現代挑戰 作為文明古國,伊朗和中國有著共同的歷史和獨特的文化。 然而,他們都面臨著西方國家的衝擊,需要重新建立對自己國家和文化的認同。
他們甚至試圖通過西化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1925年建立的巴列維王朝就是這方面的體現,它在許多方面與中國人相似。
現在,很多人懷念中國**,認為它代表著自由和浪漫。 但是,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只能向前看,尋找國家和文化發展的新路徑。
然而,即使在**時期,穿越者也無法保證自己能夠成為上流社會名人的少爺和小姐,事實上,當時的平民甚至窮人的生活都非常艱難,就像巴列維王朝一樣。
網上流傳著許多巴列維王朝的伊朗人,人們一看就會想念那個時期的伊朗。 70年代的伊朗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他們是真正的中東大亨,在購買F-14時毫不手軟。
1971年,為慶祝波斯帝國誕生2500周年,巴列維王朝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為政要修建了1000公里的道路和城堡,在沙漠中豎起了37公里的絲綢帳篷。
雖然**中的伊朗人看似富有、時尚、思想開放,但**背後透露的卻是整個伊朗社會的**。 繁榮是德黑蘭和其他大城市精英的專屬,社會的大部分資源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城市。
例如,佔該國人口不到15%的德黑蘭擁有該國一半以上的醫生; 例如,在德黑蘭,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輛汽車。
在農村地區,伊朗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而該國7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收入勉強維持生計,甚至兒童也不得不外出工作以養家餬口。
這讓人想起過去支離破碎的中國**,當時上層階級享受著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和最高的待遇,而廣大農村人口卻生活在困境中。
伊朗社會在西方價值體系和傳統文化的衝突中,面臨著與我國類似的問題。 巴列維王朝採取全面西化政策,奉承美國,成為美國在中東的“最佳人選”。
西方意識形態和流行文化在伊朗上層極為盛行。 白色革命後,伊朗制定了新的法律,將宗教與司法機構完全分開,引入了世俗教育,並廢除了婦女頭巾等傳統伊斯蘭習俗。
底層人民的信仰根深蒂固,波斯帝國的餘暉、伊斯蘭教的傳統以及古蘭經和伊斯蘭教法的約束構成了他們生活的秩序。
雖然這些習俗在外人看來可能難以理解,但他們深信不疑,早已習慣了女性戴面紗的宗教習俗。 這導致伊朗社會的衝突加劇。
在其他國家,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例如,在**時期,有人強烈主張全面西化,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落後。
他們認為,只有完全接受西方的價值體系和文化,國家才能強大。 甚至有人提議廢除漢字,代之以拼音,這無疑是西方價值體系與傳統文化的激烈衝突。
伊朗社會的發展不僅受到文化因素的影響,還受到各種國家政策的影響。 特別是經濟領域的自由經濟政策,導致了外國商品特別是農產品的浪潮,對伊朗的農業生產產生了嚴重影響,極大地影響了廣大農村人口的生活。
這一系列的變化使伊朗社會更加**,最終導致了推翻巴列維王朝的底層人民的革命。 這條路似乎和我們走過的路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當伊朗人覺得生活艱難時,他們往往會回想起他們稱之為“**時代”的巴列維時期,但他們似乎從未考慮過那個時代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什麼樣的。
伊朗伊斯蘭革命開創了乙個新時代,但現代化的發展使伊朗難以回歸傳統。 伊朗的城市化率為75%,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渴望乙個開放的時代。
這使得伊朗與從未完全西化和世俗化的國家不同,並使伊朗顯得“糾結”。 儘管伊朗憲法規定了伊斯蘭教法,道德警察檢查婦女的頭巾和行為,但伊朗不能再完全按照傳統行事。
雖然伊朗女性有戴頭巾的規定,但很多女性的頭巾更像是圍巾,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象徵性地戴上,道德警察也不太嚴格。
畢竟,只要頭上有頭巾一樣的裝飾,就不會受到太多的責備。 事實上,伊朗仍然保留著波斯人偏愛女兒的傳統,伊朗女性在教育、就業和個人發展方面普遍優於阿拉伯國家。
在伊朗,對女性的限制可能更多地體現在著裝和男女互動等方面。 有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為了保持男女大學生人數的平衡,伊朗短暫地實施了“大學生配額制度”,將某些專業的女生入學率限制在50%。 然而,由於婦女的**,這一規定很快被廢除。
從那時起,伊朗女大學生的比例一直高達64%,在這方面,男性顯然無法與女性競爭。 儘管伊朗是乙個明確將自己定義為神權國家的國家,其大多數公民信奉伊斯蘭教,但它的城市化率甚至高於中國,並且能夠獨立實現工業化。
伊朗不僅能生產鋼鐵、有色金屬和汽車,還能生產過載列車、子彈頭列車和30萬噸級遊輪,就連出現在俄烏戰場上的“空中機動”自殺式無人機也是伊朗的傑作。
伊朗是乙個世俗開放的國家,識字率超過90%,網際網絡普及率高達80%,每年有近100萬大學生畢業,超過了中國大學生的比例。
然而,這與伊朗的傳統印象大不相同。 這個國家正面臨著與我們今天相同的問題,例如大學畢業生和就業的供需矛盾。
資料顯示,伊朗有近9570,000名大學畢業生失業,失業率高達136%,其中失業大學生總數的40%為失業者。
此外,伊朗女性在失業浪潮中承受的壓力更大,女大學生的失業率甚至超過了平均水平,為228%。
失業率揭示了社會中隱藏的不和諧,這是伊朗歷史上大規模**運動的根源,例如反對戴頭巾的女性的運動。 對於伊朗來說,這種內部改革是其獨特性的一部分,因為波斯文明的光芒永遠不會褪色,而巴列維王朝的徹底西化可能會動搖伊朗的基礎。
如果伊朗想成為乙個大國並振興國家,它必須保留其過去和宗教,過於激進的世俗化和現代化可能會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並危及該國的穩定。
這就是為什麼伊朗堅持其獨特的漸進式改革方法,接受民眾的建議,但拒絕採取極端措施。 這種智慧的改革,或許源於伊朗這個文明古國,了解伊朗或許能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