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雖然被認為是舊中國最大的頑固分子,犯了很多錯誤,但他的自我安慰能力極強,從不自責,總是從客觀情況出發給自己找藉口。
例如,在他晚年,他憤憤不平地在日記中寫下了兩個人的名字,稱他們是他事業的最大障礙。 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
他們如何影響蔣介石的計畫?
李宗仁作為圖1中的第一人,曾是蔣介石的得力助手,但他在1948年背棄了蔣介石,要求蔣介石下台,以取代蔣介石擔任代理**。
雖然蔣介石後來強調,他願意配合人民的意願,以促進和平為首要目標,但實際上他不願意放棄權力。 因此,在將權力移交給李宗仁之前,蔣介石暗中調整了各綏靖辦公室領導人的職位,同時將銀行的資產轉移到廣州,以防止外匯和**落入李宗仁手中。
蔣介石和李宗仁自1926年首次見面以來一直不和。 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司令員的李宗仁前往廣州會見剛剛公升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
李宗仁對蔣介石的第一印象並不滿意,離開廣州後曾對白崇禧說:“蔣先生內向深沉,恐怕難以分甘共苦,分享幸福。 ”
雖然蔣介石的部隊並非都是“正規軍”,但他非常重視李宗仁的桂系,這條線很強。 為了佔李宗仁的便宜,蔣介石開始拉攏他。
北伐期間,蔣介石向第七軍提供了20多萬元,其中包括1000支步槍和4挺重機槍。 這讓李宗仁對蔣介石產生了一些好感。
後來,蔣介石主動與李宗仁“互換職位”,兩人結為兄弟,李宗仁也加入了蔣介石陣營。
隨著桂派的不斷壯大,蔣介石開始感到不安。 他深感,如果任由李宗仁繼續擴張,將對他的地位構成威脅。 因此,他暗中設計了乙個消滅桂家的計畫。
然而,該計畫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洩露了,這進一步加深了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的隔閡。 不久之後,孫傳芳襲擊了蔣介石,使蔣介石在交戰中處於劣勢。
這時,蔣介石向李宗仁求助,李宗仁卻猶豫不決。 最終,蔣介石意識到形勢正在逆轉,他只能宣布辭職。
1927年底,蔣介石捲土重來,重新奪回了國民黨的領導權,開始謀劃報復李宗仁的“強宮”行徑,李宗仁也有預感,形勢不妙,於是暗中招募閻錫山、馮玉祥等人聯合對抗蔣介石, 於是“中原戰爭”爆發了。
只不過戰事進展迅速,張學良率軍進關後,蔣介石的實力進一步增強,以李宗仁為首的地方派系迅速處於劣勢,五個月後,李宗仁戰敗逃往廣西,蔣介石在“中原戰爭”中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宗仁為了民族正義,再次與蔣介石聯手,共同對抗外國。 在戰爭中,李宗仁屢戰屢勝"台兒莊是一場大勝"綏齋、棗一等戰役的勝利,使他的威望不斷上公升,幾乎在全國人民的心中,他成了"勝利的將軍"。
然而,隨著他的聲望越來越高,蔣介石對他的恐懼也越來越大。 1943年,蔣介石授予李宗仁"漢中營地主任",名義上是晉公升,實則是為了削弱他的權力。
戰後,蔣介石將李宗仁調回北平,但從未給他實權。 經過蔣介石多次"顯微操作",李宗仁已經失去了與他抗衡的能力。
李宗仁雖然沒有實權,但他並沒有停止自己的政治遊戲。 1948年,他向蔣介石提出請求,希望得到他的批准,參加副**選舉。
由於副**的職位是空缺的,而蔣介石已經在“國民代表大會”上被選為“**”,蔣介石並不認為李宗仁的當選意義不大,所以他批准了李宗仁的要求。
全面內戰爆發後,蔣介石的軍隊在戰場上屢戰屢敗,“貨幣改革”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地區人民對蔣介石的呼聲越來越高。
但是,如果蔣介石辭職,副手李宗仁自然會接任,這不是蔣介石希望看到的。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蔣介石在1949年宣布要“到曠野去”,表面上是為了促和,主動“讓位給有德者”,但實際上他用讓步來尋求擺脫國內外困境的出路。
此時,蔣介石和李之間的秘密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階段。
蔣介石退居奉化後,仍牢牢掌握著軍事和政治權力。 蔣介石總是暗中阻撓李宗仁為他制定的談判計畫。 他先是轉移了**銀行**和銀元,然後干涉了長江的防禦,要求放棄南京,堅守上海。
由於在任期間仍受到蔣介石的制約,李宗仁感到自己的權力無望,最終選擇赴美,結束了與蔣介石的權力鬥爭。 在他復職後,蔣介石立即廢黜了他。
直到1965年,李宗仁才得以回國。
晚年,蔣介石對李宗仁充滿了怨恨。 在日記中,他不止一次地批評李宗仁被權力慾望所驅使,如果不是李宗仁奪權“逼宮”,他也不會被迫上戰場,失去第一次機會,最後只能縮到孤島,偷走自己的性命。
然而,李宗仁的態度卻比蔣介石開明得多。 當他從美國回到家時,他承認了自己的失敗,並為自己犯了這樣的錯誤而感到高興。
影響蔣介石計畫的第二個關鍵人物是馬歇爾。 作為美國陸軍五星上將之一,馬歇爾也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二戰結束後,為了維護美國在華利益,杜魯門授予馬歇爾處理與調解中國內戰有關的事務的全權。 他的到來徹底改變了蔣介石原定的計畫。
儘管美國傾向於支援蔣介石,以最大化他們在中國的利益,但他們也知道和平解決中國內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為此,馬歇爾建議蔣介石作出必要的妥協和讓步。 在馬歇爾抵達中國之前,美國每年向蔣介石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協助國民黨訓練新兵。
然而,為了誘使蔣介石做出讓步,馬歇爾甚至揚言停止援助國民黨,以和平解決國內矛盾和爭端。
他萬萬沒想到,“美國派來的部長們”不僅不支援他消滅異見人士,反而處處與他對抗。
雖然蔣介石表面上還是聽從馬歇爾的命令,但他暗中指示下屬採取拖延戰術,堅決不讓步於雙方的爭端。 1946年7月,當馬歇爾還在試圖調停時,蔣介石突然下令全面進攻,這讓馬歇爾很緊張。
為了阻止蔣介石繼續內戰,馬歇爾多次前往廬山,但最終還是無法改變蔣介石堅持內戰的決心。
蔣介石的期望被扭曲了,一連串的失敗抹去了他辛辛苦苦管理的優勢。 對此,美國對蔣介石越來越失望,以馬歇爾為首的一些國會議員向杜魯門發表宣告,說國民黨在軍事上處於劣勢,美國應該停止援助它。
蔣介石在日記中對馬歇爾的印象並不好,稱他為“馬下馬”,評價他“無知”和“最誠實的惡棍”。 他認為,如果沒有馬歇爾的干預,國民黨本來有機會稱霸全國,但由於他的干預,錯過了出兵的最佳時機,導致所有的努力都白費。
儘管年事已高,但蔣介石仍在反思。 他承認他的軍隊缺乏教義、紀律、組織和誠信。 這種反思非常深刻,他認為,那些只在乎權力和利益,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打仗的士兵,與紀律嚴明、品德高尚的解放軍士兵作戰,就像雞蛋打石頭一樣。
儘管他進行了反思,但他對李宗仁和馬歇爾的怨恨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甚至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