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新聞網2月9日訊】(文記者施林靜談玄)2024年是農曆龍年,也是春節被列為聯合國節日的第一年。 龍對聯、龍燈、龍娃娃、......春節即將來臨,與龍有關的一切都在裝飾著中國人的生活。
放眼世界,恐怕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像中國人一樣愛龍,自稱“龍的後裔”。
這是2月6日在新莊元宵節拍攝的龍年主題燈籠(王翔攝)。
中國人對龍的崇拜源遠流長,深深植根於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液中。 據史料記載,龍的起源與中國人文的始祖伏羲有關。 在《補充史記:三帝本吉》中記載,伏羲“有蛇頭人身,有聖德”。 東晉的《拾穗筆記》描寫了伏習出生時的樣子,是後來傳說中龍的形象。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袁靜認為,古人從龍誕生之初就賦予了龍神聖的意義,這個概念代代相傳。 龍在先秦文獻中被提及,往往與王權和天聯絡在一起,如《詩經》中祭祀商王武定的詩《尚宋玄堯》,有云:“龍十倍,大筋是倍增。 “大體思路是開著十輛龍旗車,用豐盛的食物祭祀祖先。
此外,新石器時代產生的龍崇拜主要與農業生產有關。 在農業文明時期,中國古代人將龍視為可以駕馭雲雨,辟災避福的神。 西漢董仲殊在《春秋露:求雨七十四》中詳細記載了古人以舞龍的方式祈雨的過程。
雖然誕生於想象中,但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瀝青間隙卻能找到“龍”的蹤跡。
從考古發現來看,新石器時代,大約在1萬年前,是中國龍崇拜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 最早的龍是用堆疊法形成的,如遼寧省察海遺址的石堆塑龍、河南西水坡的蚌殼塑龍,已經具備了中國龍形象的基本特徵。
蛇的身體,熊掌,鹿角,鷹爪,形態壯麗而奇妙; 頭低著,前爪歪斜,後爪踢,彷彿在空中飛翔。 它是大約 6,500 年前的一條龍,由蚌殼製成,放在死者旁邊。 1987年,考古學家在河南省濮陽市西水坡遺址開鑿墓葬時,貽貝龍被重新發現,被考古學家稱為“中國第一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條貽貝雕塑龍是 178公尺, 067公尺,形狀與現代龍相似,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蛤蜊龍形,也是最早符合現代人對龍形感知的考古物件。
以“中國第一條龍”時代為坐標,上下仰望,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中國龍”附著在各種精美器皿上,青銅鑄造、陶瓷製作、玉雕、金銀熔化、書畫彩繪、繡上華麗衣裳,或氣勢磅礴, 或華麗壯麗,或優雅靈動,或樸素可愛。
在中國,龍的形象也在不斷變化。 在最早的甲骨文中,“龍”字非常生動,有頭有尾,頭像鱷魚,嘴巴張得大大的,身體既有鱷魚又有蛇的軀幹,尾巴又長又捲曲。 溫一朵在《福習高》中認為龍是一種以大蛇為圖騰為主角的氏族,並吞併了以馬、鬣狗、鹿、狗和魚為圖騰的其他氏族,吸收了這些氏族圖騰動物的形狀特徵,成為新的圖騰“龍”。
袁景認為,在新石器時代,古人主要以長江鱷魚的形象和蛇的形象來塑造龍。 進入青銅時代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龍的形象主要以中國短吻鱷為主。 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鱷魚和蛇的原型就結合在一起,龍的形象開始接近現代印象中的龍。
南宋時期,畫家陳榮所畫的“索翁龍”成為宋代以來“龍畫”的標準。 這一時期的龍形象大多是圓眼、張開嘴巴、鋒利的牙齒、飛翔的龍鬚、厚實有力的龍身、鋒利的龍爪,或躍山,或穿梭在雲層之間,或在海浪中遊弋。 從那時起,龍的形象就基本確定了。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趙海濤說,“龍”是圖騰崇拜的產物,已逐漸昇華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徵。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歷史最悠久、歷史最悠久的文化之一,深深植根於每個中國人的潛意識中。 時至今日,各地仍有許多與龍有關的民俗習俗,如划龍舟、舞龍燈等。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龍”以各種形式和方式出現,象徵著力量、安寧、吉祥、美麗的龍圖騰,龍的信仰早已超越了血緣和地域的侷限,成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精神文化象徵。 “趙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