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讀了一篇報告,今天就分享一下。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如果中國試圖通過向國際市場傾銷商品來緩解其工業產能過剩,美國及其盟國將採取行動。
文章稱,美國最關注的是先進製造業,尤其是電動汽車、太陽能電池板和鋰離子電池等清潔能源產業。
預計耶倫還將在本月晚些時候的G20外長會議上提出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
沒錯,美國現在要大張旗鼓地對待西方的“危害”,因為我們產能過剩,主要是製造業,這是今年最近被談論了很多。
原因很簡單,中國製造業的公升級發展太好了。 例如,2017年至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量增加750萬輛至830萬輛,出口量增加380萬輛至490萬輛。
說到產能過剩,這本來就不是我們的問題,因為世界普遍處於供給強需弱的問題中,所以世界上大部分製造業都是內卷化。
而且,很多年前,我們確實有過產能過剩,主要是鋼鐵、水泥這些基建材料,同時,國外大部分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都需要,所以是互惠互利的。
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當時沒有大肆誹謗,或者說現在不著急,有兩個原因:
首先,美國剛剛經歷了08年金融危機,急於恢復本國經濟,所以大規模印鈔後需求旺盛,國內唯一的製造業供不應求。
其次,鋼鐵、水泥等大宗商品不屬於高科技領域,西方國家對此並不怎麼在意,當時在很多方面都需要中國,比如美國迫切希望中國多買美國債。
今天與過去不同,全球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政治生態也大不相同,中國經濟不僅發展迅速,高階商品也製造,技術進步有目共睹。
結果,美國坐不住了,一方面要發展自己的製造業,搞所謂的“美國製造”,另一方面又要打壓其他國家,當然主要是針對我們。
尤其是在我們在世界上已經有很高的聲譽和市場的領域——新能源,美國天天喊著做不到,想和中國競爭,然後就有自己的出路了。
因此,未來美國肯定會在我們的出口中設定更多的障礙,不僅在出台不友好的政策上,而且在可能更多的誹謗上。
說白了,就是拉攏西方國家以外的其他主要經濟體,這在當下非常重要,很可能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美國對抗中國的主要手段之一。
當然,實際效果肯定不會像美國想要的那樣,原因很簡單,製造不是任何人都想玩就玩的東西,也不是想賣什麼就賣什麼。
2月** 動態激勵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