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7日下午,我讀完了《認知覺醒》這本書,開始寫日常反思。 你能想象嗎? 我花了兩個多小時才寫了383個字。
讀書的時候,最痛苦的就是寫論文。 但為了成長和改變,我不得不重新拿起筆。
我這樣寫了將近一年,寫了大約45萬字。 這些文字很少向公眾發布,它們都靜靜地躺在我的筆記中。 如果你要問我,有什麼變化? 我的心不再焦慮、煩躁、煩躁,情緒變得更加穩定平和,對未來也更加充滿期待。
從一開始只能絞盡腦汁擠出幾句話的“寫作菜鳥”,到現在觸手可及的寫作、思考的“寫作高手”。 那一刻,我的自我有了突破。 我認為,要想變得更好,除了堅持寫作之外,向外界輸出也很重要。 通過輸出,我們可以確定我們缺乏的地方,獲得反饋並推動增長。 也許有時它缺乏一些邏輯上的嚴謹性,但當我敲擊鍵盤時,角色變得栩栩如生,爭先恐後地跳到電腦螢幕上,我很享受這個過程。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向公眾發布,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好處。
1.培養自信心。
《認知覺醒》的作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因為'寫作'是內在的,它只能讓自己變得更好;另一方面,寫作是外在的,它可以產生有價值的工作,使他人變得更好,並在此過程中獲得個人影響力。 “回顧我去年的寫作經歷,對我來說真的改變了很多,尤其是我的自信。
昨天,我在Get上發布了我的第一篇書評。 點選“發帖”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掙脫了束縛,不再在乎別人的無視、鄙視或嘲笑。 從這一刻起,我要展現內心深處曾經不敢展現的自己,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不再有任何後顧之憂,勇敢地向前邁進。 也許,在這個過程中,我會發現乙個新版本的自己。
我欽佩那些每天都在變化的人,這需要很大的毅力和勇氣。 其實,對我來說,它也在一天天變化,但我是向內看,而不是向外看。 我相信我也有每天改變的能力,但我絕不會為了改變而改變它,我認為一篇文章不是寫的而是改變的,修改比寫的時間要長得多,內容的質量比發表的數量更重要。 我會專注於內容的深度,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選題和思考上,以確保我輸出的內容能夠觸動我,解決自己或他人最緊迫的現實世界問題。 同時,我會用心打磨文章,雖然不能做到完美,但要力求更好。
2. 獲得反饋。
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史蒂芬·平克(Stephen Pinker)曾說過:“寫作的難點在於通過樹狀的句法將網狀思維展開為線性文字。 “如果你想寫出有價值的文章,能給別人帶來收穫和滿足,你必須不斷地向外界輸出有價值的文章。 因為對外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得到正面的反饋,所以展示量代表著是否符合平台的調性,是否值得推薦; 閱讀、點讚、收藏和評論的數量代表了讀者是否喜歡和認可它們。 文章的表現是好是壞,通過這些反饋,你可以找出它的原因,這樣你就可以做得更好。
一篇文章擅長它能做什麼,內容豐富,發人深省,並與讀者產生共鳴。 只有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發自內心地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我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和不平凡人的堅持,我未來會對自己現在的決定感到滿意。
讀寫不分離,讀是輸入,寫作是輸出,只有輸入不輸出,永遠不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是什麼,外在輸出可以發現缺點,讓自己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