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改編自作家方磊**《迷失之水》的電影《一縷祖先》在北京正式上映。 目前劇組已經完成了大部分創作,劇組將於4月前往銀川、西寧進行後續拍攝。 關於原著的風格和正在改編和拍攝的電影,導演、編劇、翻譯王峰和編劇方磊進行了更深入的交談。
電影《一縷祖先》劇照)。
原版**和改編劇本就像同乙個島嶼,著陸點不同。
王峰:你的**集《流水流》我全部看完了13本,其中《流水流》是你**的同名合集之一,我很想聽聽你對這部作品的自我評價。
方磊:文集裡的大部分作品都發表在不同的文學期刊上,文集的書名本來是出版時另一部同名作品的書名,但在印刷前改成了《迷失的溪流》,我沒有和書的編輯溝通原因, 但我想,也許作品中有一些難以形容的東西,可以讓人們更加關注和關注它。當這部作品發表在期刊上時,標題是“星星被隱藏了”。
這個**不大,只是乙個短篇小說,而且寫得也很流暢,內心的感受和情感讓我幾天就看完了。 這部作品寫的是乙個年輕人聽著祖先的傳說,在一條傳說中的河流旁尋找祖先的家族遺產,然後遠道而來尋找傳說中的河流,在許多事物和人的交織中找到了這份遺產,但完全沒有想象。 但他對世界和自己的看法已經完全改變了。 他自己的命運也陷入了無法控制的變數之中。 作品的核心有著荒誕的背景,因為生活的真相是以不同的荒謬呈現的,越荒誕越真實。 作品中的探尋體現著自我認識與確認,在對真相的質疑中,自我化為幻覺,命運如同深淵無解。 在我的作品中,我沒有探索任何真相和奧秘的奢侈,我只是試著仔細觀察命運,把我學到的東西告訴別人。
王峰:關注你的作品很久了,總體來說,你的文字和意象都很好,我個人很欣賞,你的作品更適合拍文藝片,主要是抒情詩意的。 你對自己的文學創作有什麼自我要求嗎?
方磊:這裡我們只談短篇小說**。 我仍然堅信,短篇小說中最重要的是意象和語言,其實中篇小說的語言也很重要,但短篇小說尤其如此,好的語言就像海浪撞牆發出閃電的那一刻,好的短篇小說更像是一首詩的內在含義。 **尤其是短篇小說**為什麼一定要需要故事、人物塑造、劇情,我想你可以有也可以有。 為什麼它不能是生命的形象,一種存在狀態,命運的自由之手,甚至是一種情感? 哪怕只是一種情感,對人間來說,也是珍貴、感人、深邃的。 人們的真實情感往往比真相更有力量。
王峰:你怎麼看這部改編自原著的電影劇本,你的真實態度是什麼?
方磊:原著本身就很有意象性,應該說屬於小眾作品。 我看過的劇本改編得比較好,時間線也跨季了,人物也更有可追溯性和劃時代性。 畢竟文字和電影劇本是兩種體系的呈現,我也參與過劇本的改編,雖然我的一些思維維度與導演和其他編劇有些不同,但大部分還是尊重他們的意見。 影片的核心是尊重原著,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一艘在海洋中航行的船,航線不同,船上的人會看到不同的風景,但這些外在的景象和聽覺,都是他們在這艘船上看到的,最後,船的另一邊在同乙個島上,但著陸地點可能略有不同, 但他們都會去同乙個島。
電影《一縷祖先》劇照)。
特質是作品的靈魂。
王峰:與原著相比,你覺得這部電影呈現了哪些新的藝術內涵和價值?
方磊:就改編劇本而言,我覺得這部電影比原著更有特色,更新穎。 總的來說,新奇和劇情的融合也讓影片更加靈活和精彩,應該對觀感有很大的好處。 我覺得無論是在劇本的創作上,還是在影片的拍攝上,我都尊重並忠實於原著的冷氣質和淒涼,**裡的孤獨寂寞氣氛也很有表現力和感染力。 尤其是趕上北京暴風雪後的風景拍攝後,更是凸顯了原著的淒涼核心質感和氣質。
我覺得**和影片的特質其實都很重要,從某種角度來看,有多少讀者或者有多少觀眾並不重要,因為前者是一部作品的靈魂,才是作品在世界上存在的真正價值。
王峰:我們也知道,除了原著,你還是電影《一縷祖先》的文學策劃人和編劇之一,你覺得創作和劇本改編有什麼區別?
方磊:我覺得差異太大了,雖然屬於乙個很大的藝術範疇,但每個人的規則和審美元素都大相徑庭,作家和劇作家的藝術追求也大不相同,畢竟讀書的讀者和看電影的觀眾的需求也是不一樣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好**和好電影總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最終會引起人們內心的共鳴,比如:不安、迷茫、愛恨交織等等。
文學賦予了“放慢腳步”的能力。
王峰:這個劇本改編也參考了你詩集《世間尚存》中的很多意象,你是怎麼理解詩歌改編成影視的?
方磊:這方面我之前沒怎麼想過,但是當導演跟我談起劇本改編的時候,一開始我很驚訝,但後來也覺得這種可能性也是順理成章的。 我有一首詩是看完某部電影後完成的,所以電影中的某個“穴位”完全有可能來自一首詩。 就像有些**本身就有著深邃而廣闊的詩意一樣,這樣的**改編成電影,自然會具有詩意的DNA。
王峰:你覺得自寫的意義是什麼?
方磊:我很感激文學在我心中給予的滋養。 文學寫作最重要的是永遠保留我的感情,賦予我愛和思考的能力。 文學和寫作讓我從容地接受生活中的一切,在文學中,我能盡可能地感受到靈魂中的“慢”。 人生最讓人心疼的,就是一切都太快了,人們在奔跑,在向前看,這讓時間彷彿匆匆而過,世界在變幻,“快”來不及錯過,來不及咀嚼,來不及思考,來不及感受。
文學給了我“放慢腳步”的能力,我著迷於探索來來之路,著迷於幕後的風景,著迷於人們內心的微妙迷宮。
我想做乙個看人和時代背後的作家。
方磊: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金融作家協會理事,魯迅文學學院第40屆高階研究班學生,老舍文學院第5屆高階研究班學生。 曾任北京“No Rules”搖滾樂隊貝斯手。 作品發表在《十月》、《花城》、《飛天》、《山西文》、《廣州文藝》、《安徽文》、《福建文學》、《當代》、《文港》、《散文選刊》、《散文海外版》等多份文學期刊上。 出版短篇小說集《呼氣不呼吸》《迷失水流》《鏽跡斑斑的廢棄鐵軌》、詩集《世界依存》、散文集《光與影》。 傳記文學《星空之下》、《心靈的開端》、《追逐》。 作文《八月讀海》入選中學語文課外課《文藝視野》(高中卷)(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9年10月、2021年12月、2023年4月,與“無規則”樂隊在北京共同組織“日曆”系列(方磊詩歌和搖滾音樂特輯)。
王峰:戲劇學院導演系博士;
電影編劇專案:
封鎖(兼導演)、《三十年》、《司徒美堂》、《巫山雲》。
導演:短片《火炬》編劇;
參與電影專案製作:
蘭心劇場》《風中雨作的雲》《啟門敦甲》《影子》《生死低語者》等; 中美合拍片《太陽、月亮和美人魚》和《龍的誕生》;
導演和編劇了八部舞台劇作品;
學術論文:諾蘭的《影像世界:無限的想象》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