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拜雲台寺
作者通過: Yu Zejiang
嘉琛一元正月初六,我到燕子口鎮,從小學向蔡老師拜年。 人,永遠感恩,才是做人之道。
蔡先生一家住在畢節市七星關區燕子口鎮雲台村。
說起這雲台村,來歷可不一般。
雲台寺、雲台山
燕子口鎮的街道上是燕子口中學,建於1957年。
燕子口中學右前方300公尺處,是阿洛公尺大壩,俗稱“沃洛公尺”大壩。
在這座大壩的中間,有一座小石山,叫做“雲之山”。
傳說在唐代,有一天晚上,人們聽到一聲巨響,大地震動。 第二天,大壩裡突然出現了一座石山,大家都知道這座山是昨晚被雲朵帶走的,所以叫公升雲山。 這個地名自古以來就叫雲台,至今仍是七星關區燕子口鎮雲台村的雲台村群。
遠眺雲台寺
你說這雲郊山是杜撰的,為什麼這個地名叫了幾千年? 你說這是真的,這不是理想主義嗎? 既然有史料記載,就代代相傳,這座石山就是被雲朵扛著的。 不然也就沒有理由了,這壩子方圓幾百平公尺的稻田,這石山怎麼可能突出呢?
更神秘的是,在1965年之前,石山頂上曾有一座廟宇,傳說在宋末年,當地人在龜山上建了一座廟宇,距離雲台山只有幾公里。 所有材料都被運到現場建造寺廟。 沒想到當晚的一場暴雨引發了山洪暴發,將建造寺廟的所有材料都衝到了雲台山腳下。 人們說:“這是菩薩的顯現,菩薩指示將寺廟建在雲台山上。 “雲台寺建在山上,香火一時濃郁。
說來也奇怪,神像下方的石頭上有個小石洞,會根據廟裡的人數流出白公尺,剛好夠廟裡的人吃,不多也不少。 當廟裡只有乙個人時,乙個人的公尺量從石洞中流出; 廟裡有兩三百人在開會,從石洞裡流出來的公尺飯,足夠兩三百人吃。 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沃洛公尺大壩”(至今仍是這個名字)。
他貪得無厭,心想:“把這個石洞挖大一點,讓它流出更多的公尺,我就賣掉它,豈不是發了財嗎? 於是流浪的和尚買了一把鑿子,把山洞鑿成乙個大洞。 從此,石洞不再築巢大公尺。
1963年,我在燕子口中心學校讀書,後來又在燕子口中學讀書,經常爬上五落公尺石山寺玩,還用小木棍戳羅公尺石窟。 1966年,紅衛兵運動興起,烏羅公尺氏山上的雲台寺被毀。 幾年後,即1988年,寺廟在同一地點重建。
我已經有60多年沒有去過雲台山了,也不清楚重建後的雲台寺是什麼樣子的。
坐著也是坐著,蔡先生的大兒子、畫家魏忠書提議:去沃羅公尺壩,看看那裡的溫室蔬菜。
我立即回應。
80多歲的蔡女士聽說我們要去沃羅公尺大壩看溫室裡的蔬菜,她說:“我也要去。
我擔心她年紀大了,腿也不太好,就說:“老師還能走路嗎? 老師不服氣,說:“去年,我也走過了知金洞的整個過程。 “喲,三個多小時,走了二三十公里,爬上了南山,下到雲端,蔡先生已經八十歲了,還走過了知金洞,這還真不簡單!
我們沿著燕(子口)林(口)公路走,穿過燕中校區,來到沃羅公尺大壩。
沃羅公尺大壩是燕子口鎮唯一一座擁有數千畝稻田的大壩,一直種著水稻,七八年前被恆大徵用建造了數百個蔬菜大棚。 稻田變成了旱地。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現在溫室生意黯淡無光,感覺有點冷冬天。
蔡老師和長子魏忠書
走到雲台山腳下,我和魏鐘書都有上山參拜雲台寺的想法。 我們在山腳下的乙個農戶家裡找了一把椅子,請蔡先生坐下休息,等我們上山。 蔡老師不同意,堅持要和我們一起爬山拜雲台寺。
你不能違背老師的意願。 魏鐘書扶著老母親,一步步爬上了山。
雲台山不高,從山腳到雲台寺的直線只有100公尺左右。 沿山有700多級石階,非常陡峭。 一位張姓捐贈者捐了1萬多元,沿著石梯搭建鐵鍊供人攀爬。
雲台寺建在山頂上,其建築群比文革初期被毀的雲台廟規模大七八倍,文革前的雲台廟是木結構的,重建的雲台廟全是磚混結構。
上山,有一扇小門,進門,有一扇山門,門上寫著中國傳統“雲台寺”三個大字,氣勢磅礴。
山門內掛著寺院管理者的畫像和雲台寺的介紹。
看完這篇介紹,我對雲台寺有了比以前更全面的了解。
過了山門,就有一座四層樓高的大雄寶殿。 魏鐘書對我說:“二十多年前,大雄寶殿建好了,我順著殿的鉗子畫畫。 “這幅畫很漂亮,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已經褪色了一點。
廟管看到魏鐘書,想起道:“當時廟上的這些畫是色彩斑斕的,大家都讚不絕口。 ”
在管理人員的帶領下,我們參觀了寺廟的所有建築。
說實話,雲台山上的建築很多,但是缺乏規劃,也缺乏美感,建築很不規範,哪裡可以建房間,哪裡可以建塔,哪裡可以建塔,給人一種擁擠的感覺。
看了一周,還是沒看到沃洛公尺的小石眼,問管理員,她指了指路:“還在。 它仍然保持不變。 ”
我們順著經理的手指,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沃洛公尺的石眼。
在這石眼下面有乙個小石洞,曾經是接收和儲存大公尺的倉庫。 但是石頭倉庫現在堆滿了垃圾,很難看。
在我的記憶中,這窩石眼原來是在寺廟的石佛下面。 不知道修復者是怎麼想的,在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就放棄了這座千年古蹟。 這不得不讓我後悔。
從雲台寺下山,然後穿過燕子口中學後面的村子,回到蔡老師家。 我看手機的時候,步數是7997步,提示公里。 蔡老師也說他不累,說明老師還挺健康的。
關於作者:俞澤江,蒙古族,作家,筆名:詹宇。 大學文化,中學成員,貴州省畢節市。 1968年11月入伍,歷任軍人、衛生官、政治官、教官、師政治部戰報組組長、昆明軍校政治教官。 1985年4月調任地方政府主任; 局長、黨組書記; 秘書。 他一生都以爬格仔為己任,寫了長篇**《三段草》《告別鳳頸橋》《賢妻如鏡》《愛情結束了》; 紀實文學:《淬歲月》《山路彎》《有故事的生活》等; 著有《七星關區歷史人物選集》《叢林139》《七星閃耀》等大型文獻; 著有《澤江獲獎作品選》、《澤江散文集》等。 2009年退休,現居畢節市七星關區馬園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