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袍與蟒袍:清代服飾的區別與權力的象徵 龍袍自古以來就是皇帝的專屬服飾,以其獨特的設計和高貴的象徵意義深受人們的喜愛。
然而,很多人並不清楚龍袍和蟒蛇袍的區別。 其實四爪是蟒,五爪是龍,這種區分方式只是誤會而已。 在清朝,有些人可以穿五爪“龍袍”,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是皇帝。
相反,這些人大多是**達官顯貴,他們的權力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體現在衣著上。 因此,了解清代龍袍和蟒袍的區別,以及誰能穿上五爪“龍袍”,對於我們了解清朝的政治和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龍袍和蟒袍不僅是服裝,更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通過了解兩者的差異,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清朝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政治制度。
清朝的官服有吉衣和宮服,吉衣上繡有蟒袍花紋,但僅限於上品貴族、一品至九品官員、體制內不得人心的官員。
蟒袍也分為五爪四爪,區別在於看穿誰的身體。 皇子、郡王等有爵位的人可以穿五爪九蟒的吉衣,有以下頭銜的人為文武**三級官級,以及郡君額頭、氏稱、副將、風國將、一等侍衛等等級,都可以穿四爪九蟒的吉衣。
文武**四至六級官級和郡君額頭,族稱奉恩將軍,二等侍衛到藍陵侍衛等等級的人可以穿四爪八蟒吉衣,文武**七至九級官級和無品級小官這些人的吉祥衣上繡著四爪五蟒。
總之,能不能穿五爪蟒袍,主要看頭銜和官銜。
據記載,清朝的王公縣君都可以穿五爪“龍袍”,因為他們的吉衣和宮服上繡有五爪蟒紋,四爪代表蟒蛇,五爪代表龍,這只是民間諺語。
因此,雖然人們常說四爪是蟒蛇,五爪是龍,但事實並非如此。王公貴族也有資格穿五爪“龍袍”,但穿五爪的,皇帝叫龍袍,王貴家則叫蟒袍。
例如,下圖是清朝乾隆時期蒙古準噶爾部落首領達瓦茲的肖像,收藏於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
達瓦齊是蒙古準噶爾汗國的最後一位君主,乾隆二十年(1755年)被清軍俘虜,但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被乾隆皇帝赦免,並以兒子結婚為由冊封為蒙古準噶爾親王。
在這幅法國傳教士王志成畫的畫像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達瓦子所穿的五爪龍紋,這是清朝諸侯的標準服裝,說明清朝諸侯和郡王的衣著雖然有龍紋,但不是真正的龍袍,只有皇帝才能穿真正的龍袍。
這些王爺和郡王身上的龍形花紋被稱為蟒袍,雖然比一般的貴族多了乙個爪子和**,但這只是為了更好地區分等級的地位,說明王爺和郡王的地位僅次於皇帝。
在清朝,王爺和王爺的服飾並不像龍袍那麼簡單。 據大清會典記載,他們服飾上的龍紋數量與皇帝相同,都是九個。
雖然在外表上很難區分龍和蟒,但按照清朝的禮儀體系,皇帝的衣服必須是亮黃色的,而太子的衣服是金色的。
雖然清朝廢了太子銀仁之後,暗立太子的方法成了常態,但康熙之後,太子的衣服基本上已經絕版了。
清朝的王公郡君對衣服的顏色有限制,只能是藍色或石藍色,這樣很容易區分他們的龍袍和蟒蛇袍。 龍袍繡有亮黃色的五爪龍紋,而蟒袍則繡有藍色或石藍色的五爪龍紋。
太子和太子以下的人,就算是立功高貴,也只能穿四爪蟒袍。 這從康熙時期一流公拜權臣的畫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
敖白是清朝的開國元勳,他為清朝的統一立下了大功,被封為一等公。 就算是這樣的英雄,也只能穿四爪蟒袍。
但是,一些王公貴族和有功的官吏,在得到皇帝的賞賜和賞賜後,也可能被當作穿著五爪“龍袍”的待遇。
不過,這是非常罕見的,只有極少數功勳英雄才能得到皇帝的這種獎勵,讓他們可以在吉祥的宮廷服裝上繡上五爪龍形。
比如乾隆時期率軍滅亡準噶爾汗國的傅衡,平息了第一次金川叛亂,還指揮了清朝與緬甸的戰鬥,功勳卓著。
於是,乾隆皇帝將他封為一等忠勇公,並將他的畫像掛在紫光閣英雄畫像的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