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轉型無疑是2024年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的主旋律,尤其是對於傳統一線巨頭而言。 中國市場無疑是重中之重。
本週,繼博世、大陸、采埃孚之後,全球十大汽車零部件公司之一的Forvia宣布,將在未來五年內裁員約13%的歐洲員工,員工總數接近10,000人加快電動化、智慧型化業務轉型。
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年底,該公司的全球員工人數達到15人70,000; 2023年收入同比增長14%至272家然而,48億歐元,這比上一年的增長率低了近50個百分點(對海拉的收購於2022年完成)。
同時,海拉在中國的協同效應和市場份額增長是主要因素。 目前,座椅、歌樂汽車電子和汽車照明是該公司的主要業務。
該公司首席執行官派屈克·科勒(Patrick Koller)表示,除了裁員外,還對生產和研發支出進行了調整,目的是提高利潤率,尤其是來自中國競爭對手的利潤率。 資料顯示,該公司超過45%的息稅前利潤來自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
根據該計畫,Forvia的目標是到2028年每年節省約5億歐元(約合5.)39億美元),從而將利潤率從去年的2提高到25%至7%以上。
這包括減少 50% 的研發支出“這將需要大量的重組,但底線是,如果你不這樣做,在三到五年內,你就會出局。 派屈克·科勒(Patrick Koller)說。
在高工智慧型汽車研究院看來,整個汽車零部件行業已經進入了乙個非常關鍵的整合和淘汰週期。 其中包括電子架構的集中化、更多人工智慧能力的引入、中國市場的全面競爭、**鏈的扁平化以及地緣政治的不確定性。
2024年的行業走勢也牽動著從業者的神經。 從本輪幾家巨頭的裁員來看,基本上都在海外總部和傳統產品線,繼續投資中國市場的決心依然不變。
本月早些時候,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博世再次警告稱,新成立的智慧型出行部門(前汽車業務重組)可能會繼續裁員,並將7%的目標利潤率推遲一到兩年,因為該公司2024年的經濟環境將變得糟糕。
自2024年1月1日起,重組後,博世汽車與智慧型交通技術業務將正式更名為“博世智慧型出行集團”,這是一次重大的結構調整,整合了電驅動、汽車電子、智慧型汽車運動控制、智慧型駕駛等業務,在集團模式下獨立運營。
根據初步資料,博世2023年經匯率調整後的銷售額增長了8%,達到916億歐元(約合985億美元)。6億美元),營業息稅前利潤率為5%。
今年1月,博世發言人表示,由於自動駕駛的增長低於預期,該公司計畫在2026年底前在其軟體開發部門裁員1200人。
在這背後,中國市場也是博世的主要目標(汽車業務佔收入的近25%)。 中國零部件企業的進步是不爭的事實。
例如,博世的ABS、ESP等強勢產品過去在中國基本沒有競爭對手。 但現在已今非昔比,底盤賽道上湧現出一批極具競爭力的中國商人。
此外,FORVIA的海拉曾是中國市場公釐波雷達的領軍企業。 然而,在過去的幾年裡,隨著Senstech、Desay SV、Airtek和HASCO等本土製造商的迅速崛起,雷達市場的格局已經從過去發生了變化。
中國汽車市場非常重要,創新產品很多,創新時間很短,2年內就出現了很多產品和技術。 “特別是在智慧型駕駛賽道上,包括新動力車企和中國一流車企在NOA市場已經超越了博世。
然而,博世仍在中國投資。
一年前(2023年1月初),博世宣布投資約70億元人民幣(約合10億美元),在蘇州設立新能源汽車和自動駕駛核心零部件研發製造基地。
同時,博世華宇煙台四期專案也將於2023年下半年投產,投資7億元,計畫新增9條生產線,生產電動助力轉向系統。
據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介紹,中國是博世集團最大的單一市場,需要充分利用中國本土的研發和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公升公司的全球競爭力。
采埃孚計畫削減約1然而,裁員人數為20,000人,大部分裁員都在德國總部。 對於公司來說,中國市場仍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因此其培育中國市場的決心沒有改變。
據該公司稱,中國是亞太地區業務增長的主要驅動力,該地區經歷了從“中國銷售”和“中國製造”到“中國研發”的歷史性飛躍。 其中,800伏碳化矽電驅動已實現全球首次在中國量產。
去年8月,采埃孚在華南地區的首個研發中心——采埃孚廣州技術中心正式開業,采埃孚在中國的第二家汽車電子工廠——采埃孚廣州電子廠正式開業。
根據規劃,采埃孚廣州技術中心將聚焦軟體開發、機電一體化設計、系統整合等核心競爭力,為當地客戶提供采埃孚的主動安全系統、被動安全系統、自動駕駛、電驅動系統等技術的綜合技術解決方案。
同時,廣州電子廠建成後,還將涵蓋高階駕駛輔助系統、高效能域控制、安全電子和底盤控制四大產品線,從而加速電動化、智慧型化轉型。
在加速轉型的同時,采埃孚也在重組其內部業務,包括**安全氣囊等傳統被動安全業務。 目前,上述業務的員工規模約為3人50,000人。
此外,福維亞豐城中國汽車電子產業鏈專案(涵蓋座艙域控制器、顯示技術、座艙監控系統,以及駕駛輔助等硬體及相關軟體產品)也於去年11月建成投產,預計2027年產值將超過70億元。
宣布裁員7000多人的大陸集團也希望在減少研發支出的同時提高研發效率。 “未來幾年,產品的開發方式將與以前完全不同,靈活性和速度是關鍵指標。 市場變化如此之快,我們需要保持靈活性。 ”
事實上,除了裁員,大陸集團也在積極推動資產剝離。 去年,該公司的電氣化子公司緯湃科技(Vitesco Technologies)被舍弗勒(Schaeffler)收購,價格為364億歐元收購。
此外,大陸集團監事會還準備剝離**集團子公司康迪泰克的汽車業務,主要涉及燃油車的橡膠和管件業務。
在公司看來,在車企尤其是頭部新勢力持續引領智慧型化的背景下,第一業務必須比以往更頻繁地調整其產品組合,以跟上行業快速變化的步伐。
去年,公司進一步深化“扎根市場,服務市場”的本土化戰略,成為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新戰略。 包括,擴大本地生產布局; 加強本土研發團隊,積極擁抱本土生態合作。
例如,去年大陸集團與零跑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不僅將配備大陸集團的制動系統、被動安全感測器和整合安全解決方案等先進產品和技術,還將加強在智慧型代工服務方面的戰略合作。
此外,該公司在中國市場推出的首款跨域車輛控制高效能計算單元,由中國本土研發團隊研發。“到2024年,大陸集團的高效能計算單元將安裝在多家汽車製造商的30多種不同車型上。 在中國,我們得到了兩個本地訂單。 ”
其中,去年,在廣汽埃安的興靈架構上,大陸集團首次交付了首個計算平台(基於恩智浦的S32 G3),實現了跨域計算架構的實現。
還中國市場在情報方面的咄咄逼人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尤其是2024年,車企的第一場戰鬥瞬間打響。
資料顯示,2023年1-11月,目前10萬元以下、25-40萬元區間的新能源滲透率已超過40%,市場競爭將逐步向10-25萬元和40萬元以上兩個區間轉移。
其中,零部件價格在10-25萬元,尤其是智慧型軟硬體,進一步加大了第一產業鏈的成本壓力。 尤其是中國自主品牌在新能源市場的實力,更是讓國外零部件廠商和中國本土廠商形成了正面交鋒的局面。
對於Mobileye來說,中國市場是最重要的,我們的高階產品會先進入中國,然後再去其他市場。 這是Mobileye總裁兼首席執行官Amnon Shashua去年訪問中國時的判斷。
例如,以博世、大陸、采埃孚等巨頭傳統上強大的底盤系統為例,過去幾年,中國本土領先廠商在ESP、轉向和制動領域搶占了不少份額。
其中,通宇汽車已為80多家知名客戶提供100餘款車型,在控制賽道上具有與國外同行抗衡的實力; 同時,公司在上海嘉定和江西宜春擁有兩個生產基地,建成了年產能150萬套的智慧型製造中心。
據高工智慧型汽車研究院發布的資料顯示,2023年1-11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標準線控制動系統(含兩一箱)安裝率為3840%;運量同比增長率超過50%,值得一提的是國產化佔比已超過25%。
這些新進入者的背後,是中國本土幾家車企的全力支援,國內自主可控成為一種新時尚。 以通宇汽車為例,股東包括小公尺、東風、北汽、江淮、小鵬等。
為了保持市場份額,采埃孚和博世加快了汽車一體化運動控制系統的推出,並基於軟體和硬結耦合模式,適配不同廠商的硬體。
例如,博世本地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車輛運動控制系統,該系統完全涵蓋了車輛自由運動管理的軟體和系統解決方案,並協調了制動、轉向、動力和懸架等所有車輛運動執行器。
支援第三方執行器整合的開放式架構是核心之一。 眾所周知,博世多年來一直是ESP、EPS和線控制動(兩箱一箱)細分市場的領先市場份額。
激烈競爭的背後,是中國市場和中國車企的強勁表現。
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將達到3016輛10,000 和 30094萬輛 同比增長11%6%和12%,創歷史新高,實現兩位數增長,連續15年位居世界第一。
中國不僅是博世集團的重要市場,也是創新研發基地。 今年早些時候,該公司表示將繼續在中國投資,以提高其製造和研發能力。
**源自網路,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內容僅供閱讀,不構成投資建議,請謹慎對待。 投資者應自行承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