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對《易經》的貢獻有三個方面:
首先,把占卜變成天堂的道路。
如果一本書純粹是關於占卜的,它只會告訴你這是上帝的意思,對善惡的判斷是上帝的旨意,它不會告訴你善惡背後的主人。 孔子告訴我們,善惡背後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他為我們開啟了天窗,讓我們看到上面的藍天,也就是天道。 孔子的《天道》為我們開啟了天窗,讓我們看到《易經》的背後不是神,而是道的演化和轉化。
如何理解?
比如千瓜的《傳》:“太宰治千元,萬材之始,是天的統治者。 烏雲密布,產品成型。 明朝末年,六次完成,六龍被帶上天空。 主幹道變了,每一條都是生活。 寶河泰和,奈麗珍. 第乙個出門的,咸寧的各國。 這是對卦象的解釋。 一開始,有人說乾元是萬物的開端,而不是說上帝創造了萬物。 “明朝末年”,注意,“大”字出現了! “石”是開始。 一切都從小事做起,就像嬰兒很小,然後長大成人; 種子很小,慢慢長成一株大植物。 “開”和“大”都屬於“元”,不是開大,而是有大因素在裡面,所以才會變大。 一粒種子可能從小開始,但將來有可能成為一棵大樹。 這是自然法則。 萬物都是從小到大成長的,大的是小種子,種子可以慢慢變大。 這就是話語。
道有很多功能,比較典型的兩種特質是給外界留出空間,另一種是讓萬物從小到大成長。 這兩種品質是相輔相成的,當一切都從小到大時,必須有改變的空間。 所以,草有草的空間,它可以長得和草一樣高; 一棵大樹有空間容納一棵大樹,將來會變成一棵大樹那麼大。 如果說萬物都是天生的,它必須給萬物成長的空間。 如果沒有空間,一切都無法成長,而這個空間非常重要。 《易經》是陰陽應該給彼此空間。
人也是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有發展的空間,也就是天命,我們的命運是上帝賦予的,就是發展的空間。 接下來是“六次成”,而“六次”是六龍的發展,也就是六龍,而這六陽就是“主路變,各為正命”。 “主道的改變”是天道的改變,它賦予我們生命,即我們肉體的生命; 給我們性,也就是我們的性情,就像“命運的謂詞”一樣。 我們要“保持和諧”,宇宙的和諧,和諧是好的,然後萬物都是和諧的。 這段經文是關於天道的。 天道就是讓萬物從始做大,天道就是賦予萬物生命,讓萬物都有發展的空間。
另乙個例子是坤卦,它談到了真實性。 坤卦的《傳》:“對坤元來說,一切材料都生了,是順承天。 坤厚重,德無邊。 漢巨集光達、鹹恆產品。 馬無地,地無邊。 柔軟光滑,先生們。 先迷失方向,然後順其自然。 西南是要和同類做朋友; 東北朋友的逝去最終將得到慶祝。 安貞的吉祥應該是無邊無際的。 坤是“萬物的生命”,即萬物的發展。 坤是一種生育能力,意思是坤遵循天道。 “坤厚無邊”,意思是坤給萬物以空間。 可以看出,道的兩大功能在乾倩和坤,而乾倩就是從頭到尾,從小到大,把所有的事情都講出來。 坤是空間,它為萬物提供了生存所需的東西。 那麼《韓鴻光達》這就是大地的表現,大地可以容納萬物,大地的空間很大,地下埋藏著某種東西,它從不拒絕,它無窮無盡地隱藏著。 我們應該學會真實,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這是孔子為《易經》開啟了天窗,讓我們看到,《易經》的背後不是上帝,而是眾生的天道,寬容的大地。
第二,把天道轉向人類。
如果我們只宣揚天道,只宣揚地道,那與我們有什麼關係呢? 你大談天道有什麼用? 與人沒有聯絡。 道的偉大之處在於它通過人而成全自己,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人合一,天人結合可以改變道,天道是有用的。 十翼之中,有《大象傳說》和《小象傳說》,六十四卦中混雜著《大象傳說》,說明兩部八卦疊在一起產生效果。 這個形象是八卦的形象,八卦是天道和自然之道。 千瓜的六陽線是兩根莖合在一起。 這兩個幹在一起會得到什麼形象? 孔子說:“天強,君子不斷自強不息。“六根純陽柱是天行劍,天道的運作,無窮無盡。 看到這道天道,就要為生活著想,把天道運用到生活中,就是“自強不息的君子”。
可以看出,《大象傳奇》是從天道來講人生的道德和政治問題。 看坤卦的六條陰線,是兩坤合而為一,指的是真實性。 “地勢好,君子以德扛”,這句話常被引用,大地厚,能扛萬物。 你不必把地球看作無限的空間,但它可以承載宇宙中的一切。 錢坤的《大象傳》,我把它們看作是兩種美德,一種是真誠,另一種是謙遜; “自強不息”是真誠,“美德”是謙遜。 地球是多麼的卑微,它在我們的腳下,但它可以承載一切。 孔子的《大象傳》就是要把天地之道轉移到生命中,這樣我們才能通過生命的實踐來證明天道。
第三,建立《易經》的哲學理論。
孔子建立《易經》的哲學理論主要體現在《易經傳》中,分為兩部分。 《字典傳》可以說是中國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許多學者不一定讀過六十四卦,但大多讀過《辭典》,這樣才能理解《易經》的思想結構和哲學精神。 因此,《辭典》是一套為《易經》而建立的哲學理論。 有三個特點需要澄清:
首先是生命的美德。 第乙個“生命”是指萬物以天道誕生,天道賦予萬物生命; 第二個“出生”是指人類繼續發展天道並重新發展我們的生活。 《易經》的哲學是人生哲學。 但是有生命,也一定有死亡,有人會問,為什麼會有死亡? 在《易經》的哲學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的轉折點。 我們說生命的時候,說的是生命的乙個時期,人體是生死的時期,但《易經》講的是自然界的無限生命,所以是無窮無盡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乙個時期。 正如清代詩人龔子珍的詩句所說,“落紅不是一件無情的事情,化為春泥更保護花朵。 ”
中國哲學與西方宇宙觀不同,西方宇宙論只講物質的變化,也研究一些抽象的時空問題。 然而,中國的宇宙觀是關於天地之間生命的發展,這也是中國哲學的特點。
第二是通向感性之道。 《易經》是歸納的哲學。 我先解釋一下“感知”這個詞,“感知”不同於“應該”,“感知”是我們有知識和感情去感受萬物,它是主動的,“應該”是被感知的物件能夠做出反應,我們常說的反應,“應該”是外在的,它是被動的,也可能是無知的。 《言語上傳》說“易無思想,無行動”,無思想,無思想,無目標,無行動,它是“沉默的”,沒有慾望,這就是它的本體。 “感而後引天下”,有了感,就有陰陽之分,所以整本《易經》都是歸納的。
我們個人的心本來就是無思的,你有念頭,就想問易經、占卜等方法,只要你開啟易經,就會進入卦象,觸碰每一行,或陰或陽,或有感應。 “無思無為”是易經的本體,易經之書擺在那裡,六十四卦擺在那裡,你說是深思熟慮的,有前途的嗎? 不。 只要你開啟這本書占卜,你就會有思想和行動,你的問題就會與六十四卦有關。 《易經》本身就擺在那裡,它是無思想的、無為的,所以我們必須明白,“無思想、無為”才是本體。
什麼是 Sense? 感覺是內在的,感覺是活躍的,感覺是有知覺的。 應該是什麼? 它應該是外在的、有意的、被動的、自然的,比如自然的共鳴。 這種感應是立足於天地,天地萬物都有感應,只是我們看不見。 六十四卦中各有兩卦是歸納,每卦都是歸納。 以天地為主體的感應,是以生命的本質發展起來的。 感應是一種專注於轉化的功能,比如陰陽感應,應該能夠轉化,而不是停滯不前。 它必須相互轉化、吸收和融合,所以感應的方式就是轉化。 感應是道推導萬物的開始。 老子說“道生一,生二命”,生了二,是歸納的,萬物才能誕生。
如果沒有包含64卦和384卦的“易經”,我們還有什麼意義嗎? 是的。 因為宇宙中的生命是一張感應網,每做一件事,我們都會觸碰到這張網。 入網,而這張網就是六陰六陽剛軟網。 即使我們沒有《易經》,我們也會受到陰陽剛柔發展的許多原理的影響,雖然我們不知道,但我們仍然在感官上。
《詞傳》講到歸納,講得很多,比如“一陰一陽是道,跟者為善,成者為性”。 “繼承者”是陰陽可以相互跟隨。 如果陰陽不能先後,那也沒用,就像孤陰不生,孤陽不發展一樣。 說到陰陽,要“和”才能延續下去,才能生出萬物。 “下乙個是好的”,不是道德上的善良,而是無窮無盡的善良。 “實現它的人也是性”,而我們身體所實現的就是性。 這是《易經》中的一套陰陽,中國哲學講善,也是從陰陽結合中衍生出來的,不同於天主教的原罪。
第三,《易經》中的“易”有三層含義。 乙個容易,乙個不容易,乙個簡單。 變化指的是我們的現象領域,我們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你身邊。 因為它所宣講的,就是我們眼前所看到的宇宙的變化,而所有的變化,都如《編年史》中所說,“變化不生,六虛為圓”,六虛為六柱,六虛為等虛。還有“無常上下”、“無常”兩個字,孔子用了很久,後來用來談佛教的無常。 “剛柔”指的是陰陽兩條線,沒有一件事是不變的,所以這裡說的是變。
本來,《易經》只有兩個意思,乙個是變化,另乙個是簡單。 至於“不容易”,則是後來的學者加上的。 有沒有“不容易”?《易經》是一本關於變化的哲學,“不容易”不是停滯不前,而是說它變化的永恆。 改變不容易,隨時改變也不容易。
關於“簡單”,中國哲學的方法簡單,不複雜,簡單可以實施。 西方哲學很複雜,印度佛教也很複雜,到了中國,就變得簡單了。 中國禪宗是如此簡單,以至於它沒有文字。 老子的《道德經》只有5000字,很簡單,孔子的《論語》也很簡單。 孔子在《制度傳》開篇說:“干易知,坤易能。 簡單易懂,簡單易懂。 如果容易知道,那就是親,如果容易遵循,那就是功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