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2月4日電(吳冠標)“古建築是我們的根,每一塊磚瓦都承載著鄉愁。 閩南傳統民居建築技藝全國代表性傳承人江勤權,願做“教學傳道人”,向更多人展示閩南傳統建築的獨特魅力。
說到閩南的傳統建築,江秦泉滔滔不絕。在他眼中,紅磚白石、燕嶺思飛、福建傳統建築的雕畫在中國傳統建築中獨樹一幟,建築技藝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宗法禮儀體系和人文精神,具有深厚的審美情趣和文化內涵。
江勤泉出生於福建泉州乙個石雕世家,是清代著名的“江遠城石店”的第六代傳人。 13歲時,他在祖先的指導下學習石雕技藝,在國營石雕廠當骨幹工人,改革開放後創辦了自己的石雕廠。
江勤泉教弟子在閩南建造傳統民居的技巧。 (資料圖) 黃翠蘭攝。
過去,我常常練習打石頭,直到我的手受傷後才休息。 江勤泉說,石雕是閩南傳統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年輕時奠定的“兒技”不僅激發了他對閩南傳統建築的興趣,也為他後來修煉古建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上世紀九十年代,江勤泉開始從石雕行業“晉公升”到古建築行業,先後師從張有芳、杜顯舟、羅哲文等著名工匠,潛心鑽研,直到精通各種古建築建造技藝,尤其擅長仿古建築施工和文物建築修復。
當時是泉州東街的拓寬重建,我們接手了“豬繡城恩”工坊的重建任務,要求在嵌入明清22座紀念牌坊的前提下,恢復原有的牌坊風格。 雖然已經過去了20多年,但江勤泉對那起修復案記憶猶新。 “石碑拱門的修復難度很大,需要對古牌碑拱門的造型、結構、藝術文化內涵有很好的了解,所以我花了很多時間尋找資料,請師傅確定修復方案,尋找合適的舊構件進行填充和修復。 ”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江勤權的努力下,古老的“豬繡城恩”牌坊得以重建,榫卯接縫嚴密,古色古香,依然屹立在泉州南駿巷。 在隨後的20年裡,他還主持修繕了泉州安平橋、崇武古城、楊彌窪故居、石浪故居等建築,讓閩南獨特的傳統建築得以延續其“生命力”,留下歷史見證。
2018年,江勤泉正在指揮泉州西大街太古古居金國木一族古宅的改造。 (資料圖) 攝影:張子昌。
此外,為了更好地展現閩南傳統建築的魅力,江秦泉轉向港澳台,甚至走出國門,承接了大量東南亞和中東的廟宇、宮殿、亭台樓閣等建設專案,廣受好評。
泉州傳統福建建築的屋頂上是飛翔的燕尾嶺,猶如燕子歸巢,外出經商的福建流浪者也會在居住地建造傳統福建建築,以緬懷故鄉。 江勤泉感慨地說,閩南傳統建築承載著無數人的鄉愁,建築技藝要代代相傳。
202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一輪“古民居新聲音”試點活動在泉州啟動,聚焦閩南傳統民居建設,以新視角探索文化遺產保護。
江勤泉一直致力於傳承閩南傳統民居建築技藝,親自授課和參與古建築構件展示講解等活動。 他還在家鄉建了一所傳統福建房屋建築技能培訓機構,並通過實物例項展示、教學學習等多種方式傳授技能,將自己的學、思、研和幾十年的經驗彙編成《閩南傳統建築施工技能》,供高校學生和建築同行參考學習。
1月28日晚,江勤泉在“為什麼中國,香海泉州”線上主題活動中講述了自己的學習經歷。 圖片由泉州廣播電視台提供。
在江勤全這裡,沒有“外人不夠”的傳統技藝規則門檻,只有“勤練斧頭,立志趕眾”的師資訓練。 “我也打算在閩南開設乙個傳統建築培訓班,在更多年輕人的心中種下一顆種子,將來哪怕是千分之一的人都能從事這個行業,這也是傳承的一種體現。 ”
無論何時何地,我始終牢記自己是一名工匠,我用匠心對待每一件作品,並“雕刻”每一位學徒。 江勤權表示,傳遞火炬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動力,雖然“工匠”之路艱難而遙遠,但他會繼續走下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