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加強中國話語在更多“走出去”中的建設。
第60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於日前閉幕。 儘管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會議開始時警告說,“國際社會比過去75年來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分裂和分裂”,但為期三天的會議在對幾乎所有傳統和非傳統安全問題進行“包羅永珍”的討論後,以“沒有解決方案,沒有共識,沒有解決方案”結束。 60年來,會議議程與時而變,因事件而定,包括美蘇冷戰、阿富汗、北約東擴、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傳統地區衝突問題,以及氣候變化等非傳統安全領域新出現的議題。 難民危機、網路安全、糧食危機、水安全和人工智慧。隨著時間的流逝,由於議程的擴大,參與國的數量已經從歐洲和美國擴大到世界。 1999年,中國代表首次應邀出席會議。 這是我第五次參加會議,與去年相比,今年的會議有一些新的特點。
首先,俄烏衝突不再是壓倒一切的問題。 在去年的MUAN上,不斷公升級的烏克蘭危機無疑是當時歐洲最關注的安全問題,也是整個會議的焦點。 當時,美國和歐洲不遺餘力地支援烏克蘭和援助烏克蘭,對烏克蘭的最終勝利充滿信心。 但今年與去年明顯不同的是,西方似乎已經為烏克蘭危機的長期化做好了準備,在去年會議結束時,一位美國學者問我,明年我來慕尼黑時,俄烏衝突是否會結束。 在今年的會議上,從俄烏衝突相關議題的設定、與會嘉賓的遴選、代表性觀點來看,西方最關心的不是烏克蘭如何取勝,而是如何避免烏克蘭的慘敗。
二是涉華問題明顯減少。 從題目設計來看,除了全球化智庫舉辦的“大國政治時代:中美歐如何合作”和北約智庫舉辦的南海問題邊會外,其他中國元素主要體現在王毅外長發表主旨演講的“中國與世界”環節中, 以及中國學者在相關會外活動中發言或提問。
第三,關於中國的負面言論有所增加。 在會議開幕前的年度報告中,本屆會議聲稱“中國正在日益將周邊海域軍事化,並試圖將東亞變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大陸正在“恐嚇台灣”,一些西方政客將中國和俄羅斯、伊朗等國劃入“威權”國家陣營,反對所謂民主陣營, 為了迎合以美國為首的“民主與威權主義”的二元敘事。此外,會上還聽到了所謂“新疆強迫勞動”、“今日烏克蘭,明天台灣”、“侵犯香港人權”等老套的抹黑話題。
第四,南海問題受到更多關注。 除了外交部長王毅在主會場發表主旨演講後的問答環節外,主持人還特別提到了南海問題,在前副部長傅穎出席的“印太戰略”會外活動中也經常提到南海問題。 在今年的會議期間,我應邀在題為“為什麼彌合爭議海域如此重要——中國的新地圖是南海衝突的根源”的會外活動上發言。 在這場規模雖小但高階別的閉門會議中,正如其議程設定所釋放的資訊一樣,一些與南海有關的話題,如“南海斷面線”、“歷史權利”、“南海島礁建設”、“南海仲裁裁決”、“航行自由”、“南海軍事化”等, 幾乎都成為歐洲議員和日本代表質疑、攻擊中國的靶子或藉口。在發言和討論中,作者對相關疑點進行了解釋和澄清,嚴厲駁斥了無理的攻擊和抹黑。
儘管今年穆安會議涉及中國的問題比往年少,但這並不意味著穆安會議對中國的“關注度”減少了,也不意味著中國面臨的國際話語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在走向世界舞台的歷史程序中,在中華民族日益繁榮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面臨的困難和困難,特別是國際舞台上的攻擊、抹黑和“妖魔化”,將是今後很長一段時間的常態。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繼續主動選拔資深外交官、國際知名學者、科學家、企業家等善於國際交流的有影響力、有代表性的人物“走出去”,多參加多邊國際會議和模擬互聯等各種形式的學術交流,主動回應誤解, 國際社會的質疑甚至蓄意批評和指責,從而實現從民間到智庫再到國際輿論層面的共同努力,消除外界誤解,駁斥無端抹黑。努力塑造和呈現客觀真實的中國形象。
就參加慕安會議而言,筆者認為,未來可以考慮與慕安會議的主辦方合作,使“中國與世界”專場在慕安會議主會場相對固定,並視情況舉辦其他相關優質會外活動, 主題設定應以回應國際社會對涉華問題的關切為指導。這種措施,或許是構建與中國相關的話語體系,影響現階段中國國際動向的有效嘗試。
吳世存,華陽海洋研究中心主任委員,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廈門大學講席教授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