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趙朝陽 徐兆鵬 , *
推開李雲琴家的門,映入眼簾的,是一面滿牆的古董真草印章“龍”桌布裝飾。
這是她的家,她的工作室和教室。
臨近龍年春節,她的一群“小徒弟”跑了過來,吵著要學龍烙印。 作為鄭州市中原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河南省民間工藝大師,無法抗拒孩子們的李雲琴,現場“親手傳授”了自己的品牌畫精髓。
品牌是關於筆的
58歲的李雲琴早年在河南省南陽市工作。 她於1985年加入工廠,當時她只有19歲。
當時,它被稱為品牌工廠,而不是品牌畫。 *拿出幾副珍藏多年的筷子和一把木尺,說明雖然中國的烙印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但真正的流行和繁榮還是在明清時期。 早期,它被稱為“烙印花”,因為這些畫比較小,主要用於筷子、尺子、扇骨和梳子篦子的裝飾。
最早的焊錫畫,也被稱為“火筆畫”,是用過熱的烙鐵製成的,並在紙、絲綢布和木板上燃燒。 與筆墨丹青相比,烙印難點在於“用意先筆,下一筆完成”,沒有改變的餘地。 李雲琴說,這就要求畫家要有一定的書藝基礎。 而寫作和繪畫恰恰是她天生的最愛。
李雲琴的事業正趕上改革開放如火如荼的時代。 隨著電烙鐵等技術的進步,“品牌”順應時代,在市場消費者的追求中脫穎而出,自然而然地轉變為一種獨特的“品牌”藝術。 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外,都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曾幾何時,**時代
李韻琴說,剛開始工作時,南洋烙印畫廠也開始改革,除了相對簡單的傳統品牌外,還特意挑選了有較強藝術基礎的年輕員工,並組建了技術團隊,打算在大型單品上有所突破,李韻琴也是其中之一。
傳統技法以中國畫為主,勾勒點染和白畫的技法是最基礎的。 李雲琴說,上個世紀前十年,他們的品牌作品一旦展出,總會引起市場的強烈反響,“有一年我們在日本展覽現場作畫,他們沒有想到烙鐵也可以當筆用。 ”
在國內,作為高階手工藝品,當時的大幅面品牌作品也廣受大眾青睞,甚至有點“蘿蔔快不洗泥”。
1998年和1999年是李雲琴最忙的兩年。 她不僅在鄭州古玩城開了一家店,還代表工廠參加了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的表演。
那段時間,我在鄭州和南陽兩端奔波,兩邊忙了半個月。 李雲琴說,那也是**品牌的時代。 除了大型作品外,市面上最受普通人歡迎的,就是小型生肖作品。
這是刻在中國人骨子裡的文化基因。 李雲琴說,最難烙印的就是龍。 “龍是古人對魚、鱷魚、蛇、牛、馬等動物形象的模糊組合,以及風、雷、雲、電等自然天象,是十二生肖中唯一最神奇的。”
中西結合是眾所周知的
後來,李雲琴定居在鄭州中原區,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 這也讓她能夠冷靜下來,專心學習和創新新的品牌技術。 “老百姓不再滿足於白畫的線條構圖,對烙印畫的質感和美感有更高的要求。 ”
每年農曆新年臨近,李雲琴都會提前準備,今年也不例外。
採訪當天,**現場拿出一對半成品,為記者演示了龍鬚、龍鱗、雲縮的技巧。 “中國畫的側翼運動和書法的停頓可以描繪出虛構與現實的關係。 西方繪畫的素描可以表達遠與近的透視關係。 還有油畫的光影和色調技巧,以及版畫、雕刻、攝影的質感表現,都可以移動到繪畫中。 ”
隨著李雲琴的解釋和動作,一條圓眼睛、飛鱗爪、雲霧飛揚的巨龍在木板上越發生動起來。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統與現代相結合,中式與西方風格相結合,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品牌繪畫的立體感日益突出,使得李雲琴的品牌繪畫風格既有中國傳統風格的寫意氣息,又有嚴謹細膩的西式風格。 2008年,李雲琴的作品獲得亞洲藝術節特別榮譽獎。 2012年,她的絹畫入選鄭州市首批旅遊特產。
記者還在家中看到了她珍藏的20公尺絲卷《清明河邊畫》,李雲琴說,她前後創作了很多這樣的卷軸,每幅作品都花了將近3年的時間。
“藝術總是超越傳統”。
俗話說“要想做好,就要先磨好工具”,李雲琴一邊畫畫一邊擺弄著與烙鐵相連的電機旋鈕。
她說,她開始在椴木板上繪畫,烙鐵的熱量收集是用電爐絲完成的。 不僅工作受到木紋的限制,而且烙鐵經常燙傷手指。 後來,材料和技術開始創新,膠合板和膠合板取代了椴木板,宣紙和絲綢的工藝得到了改進。 烙鐵的單控電爐線逐漸演變成可以控制溫度的專用裝置,“就連以前被打暈的烙鐵筆筒也變得彎曲了,讓熱量和強度更容易掌握。 它不僅節省了成本,而且提高了效率,並加強了工作的質感。 ”
李雲琴的作品不僅在基材、工藝、裝置上都有所改進,而且在內容上也與時俱進,大膽創新。 除了《十二金簪》《女士們先生們》《富春山居》《清明節河景》等傳統代表作外,李雲琴緊跟時代脈搏,近年來還創作了多部寫實作品,屢獲殊榮。
今年是龍年,我正在收集一些材料,帶領我的學生創作一條體現中國現代化的中國龍。 用她的話說,時代在不斷變化,藝術表達永遠在超越傳統。
*:大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