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3月25日,在運河古鎮台兒莊,此時此刻正在“打”一場戰爭。
這場戰爭雖然不是真正的戰爭,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深刻地恢復了中國人民面對侵略者抵抗的決心。
時間回到48年前,也就是在這個地方第五戰區司令部司令員李宗仁指揮中隊,與日軍進行了乙個多月的血戰,打死打傷日軍11984人,俘虜719人,繳獲大炮31門,裝甲車11輛,大小戰車8輛,輕重機槍1000多挺,步槍10000餘支。
抗日戰爭爆發以來,從未有過如此偉大的勝利,台兒莊的勝利也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的熱情。
**後來,他還在《論持久戰》中寫道:
“每個月打一場大勝,比如平行關、台兒莊,可以大大震懾敵人的士氣,鼓舞我軍士氣,號召天下團結。 ”又稱泰爾莊大勝:
“這場戰鬥雖然在乙個地方,但其意義是影響戰鬥的大局,影響整個國家,影響敵人,影響世界! ”1965年7月,李宗仁從海外回來,訊息一出,立即引起轟動。 不僅親自到機場迎接,還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今天,李先生從海外回來了,我覺得他以後有兩件事要做。 一是1938年李先生指揮的徐州戰役中,泰爾莊的勝利,二是李先生今天回歸本源。 ”然而,在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該計畫被擱置了。
儘管如此,當年被***託付的程銀導演始終將這件事記在心裡,1982年,程銀對來北京電影學院深造的陳敦德說:
“李宗仁先生是廣西人,台兒莊戰役時任第五戰區司令員。 ”不幸的是,導演宋寅於1984年去世,未能完全實現他的願望。
1981年,文化部共青團組織負責人田軍禮偶然看到一本李宗仁口述、唐德綱撰寫的《李宗仁回憶錄》
唐德綱是口述史領域的知名歷史作家,他創作的名人回憶錄不僅注重經歷者的口述,更注重對真實史料的探究,有時還會糾正口述經歷中的錯誤。
田君禮在讀《李宗仁回憶錄》時,被書中描寫的泰爾莊血戰場面深深震撼,尤其是台兒莊之戰,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歌聲高歌的場面,讓田君禮感動不已:
“如果這個故事能被搬上銀幕,對年輕人的教育也將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他說的去做的想法,田君禮找了一位老朋友,時任電子工業部電視影音工作室主任的費林君,商量了一下,兩人一拍即合,覺得是個好主意。
但在創作中,兩人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指揮台兒莊戰役的第五戰區司令員李宗仁,而是將注意力集中在另乙個關鍵人物張子忠身上。
80年代初,人們的思想和觀念與往年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在談論過去時,他們仍然不可避免地傾向於保守。
在田君禮看來,張子忠這個角色的戲劇衝突很強,故事太多了,最重要的是張子忠作為國民黨軍隊的將領,沒有參加過內戰。
中國共產黨過去也對張子忠給予了高度評價,在他去世後,他還寫了一篇特別題詞“忠心報國”。
雖然田君禮和費林君在寫劇本時以張子忠為中心,但為了還原真實的戰場,他們還是參考了大量相關史料,採訪了經歷過台兒莊之戰的人。
經過幾稿,《泰兒莊血戰》的劇本於1982年定稿,並於1983年發表在《八一電影》第四期上。
劇本是創作出來的,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人關心它。
一次偶然的機會,八一廠的著名導演楊光遠在雜誌上看到了劇本,楊光遠過去曾執導拍攝過《地道戰爭》,對戰爭題材的電影並不陌生。
雖然在1985年,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40周年,國民黨軍隊的抗日正面戰得到了宣傳,《台兒莊照亮天下》一文也發表在《人民報》上,但八一廠仍未做出決定。
儘管如此,楊光遠心中還是有乙個堅定的想法,積極推動台兒莊的故事被搬上銀幕:
“我想拍《泰兒莊血戰》,也是想通過電影銀幕展現我們中華民族史詩般的重大歷史事件,這是民族自強不息、時代發展的需要。 ”與此同時,時任廣西電影製片廠文學部主任的陳敦德也發現了《虎血戰台兒莊》的劇本,他一直記得導演程寅的委託,1984年底,他將劇本推薦給了時任廣西電影製片廠第一副導演、作曲家的楊少義。
看完劇本,楊少義和陳敦德都非常激動,他們都想: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堅持的路線,既是改變國家命運的新起點,也是電影產業發展變革的新起點。 很重要的一點是,你不能只拍《小橋流水》,或者只拍那些拳打腳踢的警匪片、功夫片,而是要拍一些《往東走》的作品。 ”1985年3月,陳敦德千里迢迢從廣西來到北京,花了3000元**,從田俊麗、費林君手中買下了劇本的著作權。
鑑於當時八一廠的顧慮,陳敦德主動向八一廠提議,將楊光元導演借調到廣西拍攝一部題材題材的電影。
不僅如此,陳敦德在看電影劇本的時候,認為張子忠是電影的主角,其實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所以在和楊光遠商量後,他讓田君禮等兩位編劇重寫劇本,要求李宗仁擔任主線劇情, 力求深入還原歷史事實。
《血戰太兒莊》的劇本最終修改定稿了17次,終於拍得圓滿。
最讓總導演楊光遠感動的是:
“要還原歷史的本來面貌,還是有群眾基礎的。 ”在台兒莊古戰場拍攝期間,當地民眾對影片的拍攝給予了極大的支援。 拍攝過程中,數百名當地群眾演員在換衣服前還在談笑風生,但一換衣服,整個人的氣質就不一樣了,神色肅穆,彷彿回到了當年的戰場。
為了再現城內守軍摧毀運河浮橋的行動,攝製組用小鐵船和木船建造浮橋,將轟炸點埋在水下。
沒想到的是,在拍攝過程中,原本的方案是等一隊傷兵衝過浮橋,然後帶隊第一點,沒想到操作不慎,爆炸點提前引爆,一些扮演傷兵的群演都躲不開, 而他們當即被翻入水中,不少人不小心被飛舞的鋸末劃傷,現場頓時一片混亂。
儘管拍攝意外,但群演人員沒有乙個抱怨累,爬出水面後,靜靜地站在一旁,等待浮橋重新架設,......的轟炸點被鋪設
電影《泰爾莊血戰》的拍攝,是當時中國的第一次。 畢竟,為了顯示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正面的功績,難免會有一些不理解的聲音。
在拍攝開始時,有人說:
“共產黨怎麼能表明國民黨是抗日的? 並贏得了這場戰鬥? ”還有人擔心:
“製作這樣一部電影不僅在經濟上有風險,而且在政治上也很困難。 ”不光是這些人,就連一些原國民黨軍的高階將領,在第一次聽說台兒莊戰役的拍攝時,也連連搖頭。 當楊光遠去找鄭東國了解情況時,鄭東國根本不願意接受採訪
“拍國民黨的時候,你戴著歪歪扭扭的帽子,眯著眼睛,都是反面人物。 ”為了打動鄭東國的支援,楊光遠耐心細緻地向他解釋:
“我直面歷史,實事求是,你們放心,我不會歪曲這段歷史。 ”鄭東國聽到楊光遠這麼說,便答應了。
對於影片的拍攝,楊光遠還找來了一位重量級人物,原國民黨軍第93軍司令員李憲舟,他在台兒莊戰役中保衛了棗莊地區。
當楊光遠說明自己的意圖時,已經九十多歲的李先舟難以置信地看著他,說道:
“共產黨要拍台兒莊之戰,我真的轉不了這個彎。 ”楊光遠連連對李先舟說:“我一定要把太兒庄之戰拍好。 ”李先舟看出楊光遠的誠意,就把自己所知道的告訴了他,臨走時已經90歲高齡的李先舟親自把楊光遠送到門口,行了個標準的軍禮。
1985年11月1日,電影局局長石方宇在北京京西賓館主持了《血戰台兒莊》劇本座談會
“未來,這部電影將展現兩個人物的形象:一是將國民黨官兵的形象拍在銀幕上; 另乙個是銀幕後面的中共形象,他們胸懷寬廣,有遠見,實事求是。 ”影片拍攝期間,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導演楊光遠也提出了乙個特別的要求,一定要和原型進行對比,一一挑選。
蔣介石、王明章、張子忠、孫連忠這些歷史人物,都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是李宗仁唯一的演員,一直沒有把握。
李宗仁是《血戰太兒莊》的主角,如果他不能確定,那麼整部電影也會受到影響。
楊光遠頭疼的時候,收到了青島話劇團演員邵紅來寫的自我推薦信,要求出演李宗仁。
楊光遠一見到他,不由得吃了一驚,邵紅來的形象確實是扮演李宗仁的最佳人選,雖然多年過去了,邵紅來的老師還記得李宗仁試鏡時的角色。
當時化妝師按照李宗仁當副手**時的形象定妝,效果並不好。
“我有一種比較重的文人氣質,這個造型是軍人形象,和我的氣質不符。 ”化妝師後來發現了一張李宗仁和白崇禧等人在台兒莊戰役前線的照片
“別找了,是他。 ”邵紅來先生雖然各方面都很合適,但畢竟是文人,當初演不出李宗仁武將的特點,邵紅來先生自己也有些緊張,所以進不了國界。 楊光遠鼓勵邵紅來:
“你的氣質很接近這個角色,不需要任何修飾。 ”
在鼓勵的同時,楊光遠導演也想到了乙個辦法,在他讓邵巨集加入劇組後,大家都叫他“李科長”,讓他體會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戰區指揮的感覺。
久而久之,邵紅來每次開始拍戲,自然都能很快進入角色。
影片拍完後,曾擔任李宗仁秘書、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程思源,看到邵紅來飾演的李宗仁,頓時震驚了
“德公(李宗仁飾演的德林)已經歸還了自己的靈魂。 ”邵紅來老師飾演的李宗仁一角,讓他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不僅如此,邵紅來先生飾演的李宗仁一角,也得到了李宗仁先生的獨子李友玲的認可。
1986年6月,《泰兒莊血戰》拍攝完成後,進入緊張的後期製作階段。
李友玲在美國聽說這件事後,趕回千里之外的中國,飛機一落地,李玄玲就提出:“咱們先不去酒店,現在帶我去看《血戰太兒莊》。 ”
陳敦德告訴他:“這部電影正處於製作的最後階段,**尚未最終確定。 ”
李友玲迫不及待,連連問道:“沒關係,我想馬上看這部電影。 ”
在徵得電影局同意後,李友玲**沒有對剪輯師合成的樣片進行剪輯。
即便如此,看了十幾分鐘後,李有玲的眼淚順著地流了下來,再次見到邵紅來的時候,李有玲激動地握住他的手說道
“這太像我父親了,太像我父親了。 ”《泰兒莊血戰》本身就是為了展現國民黨軍隊正面抗戰的光榮形象,所以劇中劇情很多,都是第一。
比如赤峰城在保衛太兒莊的時候,一線軍官曾經帶過銀元送給士兵,但士兵們不想要。
“我不想要我的生命,我需要錢做什麼? “王明章將軍倔強守滕縣,最後一刻出現了口報的一幕:
“十萬緊急,徐州李長官和蔣委員長:目前,日軍已經突破了騰縣城的防線,至今還沒有我軍增援的訊息。 ”這樣的一幕,讀到這裡,讓人不覺得淚眼婆娑。
劇中也有這樣的場景。
王明章將軍殉難後,蔣介石親自主持追悼會,日軍飛機突然飛上天空,瘋狂地射擊和轟炸地面。
陳敦德後來說,這是根據真實的歷史檔案改編的。
儘管如此,這一幕還是讓當時的很多人有點難以接受,尤其是蔣介石的正面形象,很多人建議刪掉這個片段。 但經過一番討論,該剪輯最終被保留了下來。
1988年6月11日,《泰兒莊血戰》在香港上映,引起轟動。
當時,台灣的“**社會”謝忠在等待香港**電影後,覺得這件事情不小,他打電話給蔣經國**:
“我剛剛看了一部中共在香港上映的抗日戰爭片,是關於**抗日戰爭勝利的,叫《太兒莊血戰》,其中出現了凌尊的形象,和他們之前的電影形象不同,這次的形象是正面的。 ”蔣經國聽說後,也十分震驚,立即問謝忠厚:
“馬上給我乙份。 ”謝忠厚找到新華社香港分社,索要影片的拷貝,新華社向中共報告後,考慮到實際情況,中共**最終同意了這一要求。
拿到影片拷貝後,謝忠厚立即帶著影片返回台北,蔣經國和宋美齡都是**片,還邀請了國民黨常委**,隨後蔣經國就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從這部電影來看,大陸已經承認了我們的抗戰。 視訊沒有抹黑我父親的臉。 看來大陸的對臺政策已經調整了,我們應該相應地做一些調整。 ”沒過多久,蔣經國就同意允許國民黨軍隊的退伍軍人回大陸探親,這也開啟了海峽兩岸幾十年來的第一次交流互動。 程思源得知此事後,也高度讚揚了廣西電影製片廠的貢獻,還為其寫了題詞:
“精心策劃,促進團結。 ”其實在以往的電影中,本著中國人對團圓的感情,電影《血戰台兒莊》的最後一幕本來是打算用“全國人民敲鑼鼓慶祝勝利”的場景,導演楊光遠覺得這樣的安排讓影片影響不深遠, 而經過幾番思考,影片最終改成了開放式結局:
“在城頭,水邊,在日軍遺棄的鐵甲坦克旁邊,數百具屍體鋪成一條血淋淋的道路,中隊的灰色制服和侵華日軍的黃色制服幾乎斑駁不清; 餘燼還在燃燒,煙霧還在瀰漫,一面不完整的藍天白陽旗飄揚......城牆的最高點”文字是無窮無盡的,意義是無窮無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