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本文之前,請點選“關注”,這不僅方便您討論分享,還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
他是人民的偉大領袖,人們愛戴他,懷念他。
他一生經歷了許多挫折,直到遵義會議後,黨的領導地位才得以確定。
在長征之前,**經歷了人生的3個大低谷,逆境中的心情和思想被融入了3首詩中。
當人們遇到挫折時,重讀他的作品並了解他的處境可能會給他們新的動力。
這首詩創作於1929年的中陽節(10月11日)。
對他來說,這是非常重要和艱難的一年。
當年,**率紅四軍攻占龍巖(福建)。
不久之後,紅四軍第七次代表大會在這裡召開。
在會議上,他被選為前敵委書記,並由**取代。
他還被批評為鼓吹游擊戰是“流氓主義”,說他最終會像黃超這樣的大武器一樣難以實現。
而***強調黨應該領導軍隊,這也被稱為“父權制”,遭到下屬的反對。
一夜之間,他失去了黨和軍隊的領導職務,被派往福建中部開展地方工作。
紅四軍是***和***一手建立起來的,它傾注了全部的精力,現在卻被排除在外,極度悲哀。
雪上加霜的是,他在閩西地區活動期間感染了嚴重的瘧疾,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才痊癒。
患病期間,**住在河西偏僻山區休養,化名“楊先生”。
9月中旬,國民黨軍隊發現了***的下落,與反動民兵團體一起,向兩個方向趕來。
在危機之中,蘇羽率領紅軍和紅衛兵與敵人作戰,為他爭取了轉移的時間。
當時,**病得很重,幾乎不能走路。
幸運的是,在當地一位農民朋友的護送下,他被帶到了上杭,住在亭江邊的一棟河邊樓裡。
當他們到達上航時,紅四軍第八次代表大會已經結束,所以他們沒有參加會議。
由於前期準備不足,會議沒有取得很多有益成果,未能有效統一軍隊思想。
此時此刻,**等人更加意識到,紅四軍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離不開***
雖然黨內的問題還沒有解決,但**等人又聚在一起了。
他在臨江樓休養時,老戰友經常來看望他,和他聊聊工作生活。
**住在臨江大廈二樓東廂房,門外走廊裡有十幾盆菊花。
正值金秋,菊花盛開,香氣撲鼻。
從走廊向外望去,可以看到遠處浩瀚的河景,楓葉如火,是一道好秋景。
10月10日(農曆九月初八),紅四軍反反委員會主任傅白翠來到臨江樓參觀
聊了一會兒工作後,兩人開始八卦,聊詩。
**起身望向窗外,看著盛開的菊花,問:
白翠,今天幾點了? ”
傅白翠回答道
今天是農曆九月初八,明天是重陽節。 ”
**笑了笑,繼續說道:
看著這朵菊花,我想起了黃巢的“等到秋天的九月八日,花開後我殺百花”。
當年,黃超能夠創作這首詩,目標是直到長安,他很有野心。 ”
他很欣賞黃超詩中流露出的天高氣概。
然後,兩人從黃巢的菊花詩中談到了太平天國的石大愷。
最後,話題轉到了蘇聯地區的工作上,經過一番交談,每個人都有所收穫。
翌日,是重九節,或許是受到昨天談話的啟發,**閒暇之餘,他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採桑重陽》:
人生容易變老,難變老。 現在是重陽,戰場上的黃色花朵格外芬芳。每年的秋風很強,不像春天。 比春天還好,天空是霜凍的。
這首詩心胸寬廣,樂觀豁達,看不出當時身處逆境的悲哀和無奈。
人生容易變老難“,蘊含著樸素的哲學觀,**對待逆境的態度:時光荏苒,萬事總會過去,不必侷限於一時的挫折和困難。
是對未來的無限期待和憧憬,這樣的心不能不讓人佩服。
11月下旬,中共的“九月信”到達了***這裡。
* 肯定了“工農武裝分裂”和紅軍建設的基本原則,並證明了他先前提出的路線的合理性。
緊接著,剛從重病中痊癒的***,應**的邀請,回到紅四軍主持工作。
1929年12月28日,大雪紛飛,紅四軍黨九大在上杭召開,這就是近代史上著名的“古田會議”。
結果,黨帶領軍隊取得了新的勝利,那個晦澀難懂的時代終於過去了。
即將到來的是“少河少天”,前途一片光明。
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卻充滿了挫折。
1932年10月初,中共蘇維埃區**局在寧都召開了一次軍事會議,史稱“寧都會議”。
會議轉達並討論了7月21日中共《致蘇區蘇維埃地區和蘇維埃福建省、江西省主席團的信》。
這封“長信”批評***犯了所謂“右傾錯誤”,雖然信中沒有點名,但方向十分明顯。
第四次“反圍剿”戰役前夕,在敵強我弱的背景下,與王明的“主動防禦戰略”和“主動進攻戰略”出現分歧,雙方多次辯論,但未達成統一意見。
“長信”一出,**局的一些成員似乎抓住了“商方之劍”,嚴厲批評了在江西東北發展的想法,這是對奪取中心城市政策的“被動破壞”。
*局咄咄逼人,不僅解除了***在紅軍中的領導權,還以臨時**的名義將他調回後方。
這次會議為第五次“反圍剿”運動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被排擠和打壓,**憤怒地提議去後方休養,“必要時去前線”。
寧都會議結束後,他在福音醫院休養了三個月,在此期間,他感到沮喪是可以理解的。
1933年6月初,“第二次寧都會議”召開,對上次會議的結果提出上訴。
除了“報仇”自己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外,他還希望自己能接受自己所倡導的路線。
然而,在這次會議上,他的期望同樣落空了。
會議結束後,**返回瑞金,路過大白地時,遇到了一場大雨。
雨後,一道彩虹斜斜掛在天空中,格外絢麗。
彩虹之下,群山起伏,青翠欲滴,是一派開闊壯麗的景象。
**靈感澎湃,寫下《菩薩蠻大白帝》:
紅、橙、黃、綠、藍、藍、紫,誰拿著顏色在空中練習跳舞?雨後,太陽又回到了太陽,群山蔚藍。
當時,激戰迫在眉睫,村牆前有彈孔。
把這關山裝點好,今天好看。
這首詩不僅對風景描寫精彩,而且再現了當年的戰爭場面,意境高亢浩瀚。
“激戰急迫”,也是對我初來大白地時現場的回顧。
1929年1月14日,為躲避敵人的“會擊打”,*和朱先生率領紅四軍3600餘人向井岡山率領的蘇南進軍。
當時正值隆冬,天氣寒冷,人們又餓又累。
前面是陌生的甘西,後面是拼命追擊的敵軍,前途一片黯淡。
經過近乙個月的艱苦行軍,紅軍到達了瑞金。
他們在大白地的時候,因為群眾不熟悉,所以都躲起來,不願接觸。
為了補充補給,軍中有人提出向有借條的人借糧糧,**同意了這個計畫,為紅軍籌集了糧材。
2月9日,農曆除夕,敵軍已經尾隨,雙方即將在大白地會合。
情況就是這樣,紅四軍沒有退路。
**行軍途中發現大白地麻子關極長狹長,兩邊山林茂,只有一條小路通向北寧都。
這是伏擊的好地方。
兩人決定主動出擊,趁著有利的地形伏擊敵人。
第二天下午,敵人來了,第28團第2營率先與敵人交戰,敵人打後退,把敵人引入伏擊圈。
戰鬥正式開始。
紅四軍逆水作戰,英勇無比,最後連彈藥都用完了,就用樹枝和石頭來對抗敵人。
就連一向很少碰槍的***,也親自掏出一把槍,帶領警衛排與敵人作戰。
在這種無所畏懼、犧牲的打法下,敵軍最終被擊敗並撤退,紅四軍奇蹟般地取得了勝利。
此役過後,原本低落的士氣空前高漲,紅軍在蘇南和閩西扎根。
這場戰役被稱為“紅軍建軍以來最光榮的戰爭”。
重訪老地方,**回想起之前在絕境中戰鬥的經歷,頓時感慨無限。
面對當前的困境,他沒有為自己感到難過,而是將無限的驕傲化為詩歌,表達了對革命前途的無限樂觀。
回到瑞金的***主要做了兩件事。
一是償還上次向群眾借來的錢;
二是宣傳紅軍的目標和土地革命的政策。
** 在群眾大會上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為勞動人民創造新生活。
群眾深受鼓舞,許多人當場報名參加紅軍,後來到達的紅軍特遣隊也受到了鑼鼓聲的熱烈歡迎。
雖然創作的背景相當曲折,但開放的心態和對革命勝利的信心卻是極其堅定的。
《清平樂慧昌》寫於紅軍長征前夕,當時紅軍面對敵人的圍剿,幾乎到了筋疲力盡的地步。
這首詩的創作時間與上一首《菩薩蠻大白帝》相差不遠,也是他在**蘇區工作時創作的。
第四次“反圍剿”戰役後,紅軍在蘇區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的較為穩固的根據地,根據地總面積達到5萬多平方公里。
紅軍主力和地方部隊已經發展到10萬人,背後還有250萬人。
** 在王明和其他共產國際訪客的壓制下,除了“**主席”的空缺職位外,他不再在黨和軍隊中擔任領導職務。
在此期間,蕭金光、**等支持者接連遭到批評和打壓,甚至連親戚都受到牽連,心中的抑鬱可想而知。
1933年10月,蔣介石親自出征指揮號稱百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對紅軍進行第五次“圍剿”。
當時,在王明“左”主義的影響下,當時的決策層沒有吸取前四次“反圍剿”勝利的經驗,錯誤地採用了正面作戰的方法。
敵人寡不敵眾,敵人的**比我軍好幾倍,在放棄了“游擊戰”、“伏擊戰”等巧妙的作戰手段後,接連敗下陣來。
面對我們國民黨軍隊的數倍甚至十倍,軍隊損失慘重,人數急劇下降。
*根據地面積縮小,廣昌、雲翁嶺先後失之——這兩個是**蘇區的北門和南門。
敵人幾乎要直奔根據地腹地,形勢並非沒有危險。
1934年5月,**局領導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決定了戰略轉變。
在這種絕望的處境下,**來到惠昌主持“研究”工作。
此時的他還沒有軍隊的領導權,只能以“主席”的身份指揮當地紅軍取得幾次小勝利,但對大局影響不大。
第五次反“圍剿”運動的失敗已經決定。
在那些黑暗的日子裡,革命的前景幾乎是不確定的,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軍隊。
7月23日,**登上了惠昌城外的山峰,看著駐紮在陣地上的紅軍戰士,他望著青山,心中充滿了感慨。
“清平樂慧昌”二字由此誕生:
東方人想知道,莫道君早早。 走遍青山,人不老,這裡的風景獨樹一幟。“莫道君來得早”,說明***挽救當前局面的緊迫性。惠昌城外的山峰與東面直接相連。 武者指了指南嶽,南嶽更是鬱鬱蔥蔥。
蘇軍根據地凝聚了紅軍戰士無數的辛勤勞動,即將落入敵人之手。
他自己也因為黨內鬥爭,無法展示自己的軍事思想,挽救衰落的局面,怎麼可能不著急呢?
然而,他用“走遍青山不老”這句話來化解這種鬱悶。
當時,**已經41歲了,正值壯年,雖然在黨內遭受了一系列挫折,但他仍然堅信自己是對的。
“人不老”,表明他們期待著能夠回到軍隊中央,帶領紅軍戰士走上正確的革命道路的那一天。
單看這首歌,就是乙個豁達的抒情詞。
如果不是多年後他整理詩集時所作的注釋,恐怕很少有人會想到他有這樣的心境。
1958 年 12 月 21 日,**在對這首詩的評論中寫道:
1934年,形勢危急,準備長征,心情低落,這首《清平樂》表達了當時的心境。 ”
“士兵指著南嶽”是豁達心態的直觀表達,環顧四周,遠道而行,現在的困境是什麼?
寫完這首詩後,**應瑞金急切地寫完,離開了惠昌,去主持工作。
此時,紅軍戰略的實施已成定局,**軍委相繼組成縱隊探路。
1934年10月17日,紅軍主力踏上了長征征程。
**感慨道:
從現在開始,我們將走出**蘇維埃區。 ”
人類歷史上一場驚心動魄的軍事遠征正式拉開帷幕。
縱觀以上三首詩,都是在他人生低谷時寫的,但都表達了他對人生的豁達態度。
他從不為自己感到難過,而是盡其所能,無論身在何處。
只有真正堅強和堅定的人才能在逆境中保持自己,而不是被環境所脅迫。
學習詩歌,除了欣賞詩歌的韻律和意境外,還要學會豁達、胸懷寬廣。
遇到逆境時,不要輕易放棄,努力積蓄力量,等待機會,前方會有一條平坦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