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投資者發現,巨集觀因素影響著CXO的景氣度,但對於如何追蹤景氣拐點,他們仍然感到困惑。 市面上常用的跟蹤指標包括投融資資料,以及CXO的詢價、簽約相關指標。 投融資資料往往逐月波動,降低了跟蹤的準確性,單一的跟蹤指標容易造成“盲人摸象”。 我們認為,要解決上述問題,需要通過追蹤下游創新藥行業研發熱情的趨勢,追溯源頭,判斷CXO繁榮的拐點。
海外需求回暖,多肽等新領域拓展加速。 需求端,2023年以來,來自海外大型藥企的國內CXO企業CDMO需求回公升,客戶詢盤逐步改善。 恆強是中國臨床CRO領域的強者,其新訂單總數有所波動。 在供給端,近23年來,CRO領域更加注重人的效率提公升,CDMO領域小分子產能建設放緩,多肽等新領域產能持續擴張。
外需:融資暖,需求穩定。 從巨集觀角度看,海外藥企應對巨集觀週期的經驗已經比較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巨集觀因素、生物醫藥科技股表現、投融資CXO表現”的傳導路徑更加順暢。 特別是,美國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變化對海外CXO公司業績的影響反映在當年,而不是市場普遍認為的明年。 從微觀角度來看,海外創新藥產業的分工更加清晰,即藥業更負責臨床研發和商業化,生物科技更負責臨床前和早期臨床研發。 受此影響,隨著23Q2-Q3海外生物科技融資金額持續正增長,海外臨床前CRO領域的訂單指標也有所改善(23Q3的訂單取消率和淨訂單出貨比均有所改善)。
內需:融資觸底反彈,需求觸底反彈。 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融資規模決定了CXO內需的增加。 從23Q1到Q3,國內生物醫藥領域整體投資依然謹慎,值得關注的變化是,投資機構的**指引**和國有資產數量大幅增加(23H1超過60家,23Q3超過70家)。 國內生物技術融資有底嗎? 除巨集觀因素外,我們認為,當生物科技在一級市場投資價值被重新定義時,國內生物醫藥領域的融資環境有望觸底反彈**:
1)無論是影響創新藥長期現金流的醫保支付政策,還是影響上市成功率和“內捲化”強度的審評審批政策,政策框架日趨成熟,穩定了國內創新藥估值體系。
2)國產創新藥已實現從上市到上市的轉型,例如在ADC領域超車,國產PD-1已獲FDA批准上市並定稿**。隨著走出去邏輯的不斷強化,國產創新藥的估值空間被開啟。
3)一級醫藥基金退出路徑逐漸清晰。隨著國內生物科技與醫藥分工的逐步明確,IPO和併購都是較好的退出路徑,即並不是所有的生物科技都必須上市並發展為醫藥。
投資建議:CXO的外部需求總體穩定,由於海外創新藥產業發展較為成熟,“巨集觀因素、生物醫藥科技股表現、投融資CXO表現”的傳導路徑較為快速,23Q3海外融資公升溫帶動海外CRO訂單指標改善。 內需仍在觸底反彈,在創新藥政策框架日趨成熟、走出去實現跨越式突破的背景下,優質供給是除巨集觀因素外決定國內生物技術融資的關鍵因素。 在建立需求拐點的過程中,巨集觀因素公升溫、中美關係改善、國內下游產業公升級加速,有望催化市場釋放樂觀預期,CXO股價提前反應。 建議關注藥明康德、康成、泰格醫藥、凱萊醫藥、普銳斯等。
這是報告的節選,是報告的原始PDF
藥生物學-醫藥外包產業系列深度報告5號:創新藥產業趨勢下的CXO景氣拐點-光大**[王明瑞]-20240109[第24頁]”。
報告**:價值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