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新聞客戶記者 陳磊 實習生 吳龍婷。
2月25日,娃哈哈集團發布訃告稱,娃哈哈集團創始人兼董事長宗慶厚因醫療無效去世,享年79歲。
在大眾眼中,宗慶厚的一生堪稱傳奇:出身貧寒,從事農業和銷售工作,42歲白手起家,從踩三輪送文具、賣冰棍到創立娃哈哈集團,三次成為中國首富,書寫了創業傳奇。
如今,一代傳奇浙商已經走到了盡頭,很多人要麼社交**,要麼下線哀悼。
在娃哈哈總部老樓前,市民前來悼念 攝 記者 陳磊 攝
杭州市上城區青台街160號,坐落於一幢6層高的灰色建築中,杭州老人路過時總會不時提起,這裡曾經是杭州立新小學的教學樓,承載著附近杭州老人的童年回憶。 這裡也是娃哈哈總部的老建築,也是宗慶侯事業的起點。 1987年,42歲的宗慶厚借了14萬元,承包經營杭州市上城區校辦企業配送部,從這裡開始了娃哈哈的創業之旅。
2月26日,記者來到這座老樓時,門口早已擺滿了喪花,不少市民專程趕來,帶著鮮花、AD鈣奶、涼歪等物品來紀念。 在黃白相間的菊花中,一朵盛開的蝴蝶蘭尤為特別,送花者是娃哈哈退休老員工、71歲市民葉金木。
葉金木發來的蝴蝶蘭 攝影:記者 陳磊。
我告訴賣花人老闆去世了,我想紀念他,賣花人問我和老闆有什麼關係,其實跟這沒什麼關係,我是基層員工,但一直很想念他,很感激他。 1991年入廠,2013年退休的葉金木,在娃哈哈果奶生產一線工作了22年,談起公司和長輩,喃喃自語著“思念”和“感恩”。
娃哈哈一直以注重員工關懷和福利而聞名。 “如果我沒有進入娃哈哈,我早在90年代就被解雇了。 葉瑾木回憶道。 熟悉宗慶侯創業歷程的人都知道,在娃哈哈創業史上,有乙個“小魚吃大魚”的經典案例——1991年,只有100多人的杭州娃哈哈營養食品廠投資8000多元,合併了擁有2000多名員工的老國營工廠杭州罐頭廠, 並在 3 個月後將其轉化為利潤。
人們送娃哈哈產品來紀念記者陳磊。
葉瑾木當時也進入了娃哈哈。 上世紀90年代,許多老牌國有企業陷入經營危機,引發了裁員浪潮。 娃哈哈和杭州罐頭廠合併的時候,葉金木剛從一家低迷的棉紡廠調到一家罐頭廠三個月,他並不覺得罐頭廠的效益不好。 “去娃哈哈廠真是太好了,我們的工資漲了兩個檔次,獎金也比原來增加了好幾倍,雖然是普通員工,但當時公司蒸蒸日上,我們的收入翻了一番,工資也比外面高。 “從罐頭廠進入娃哈哈,化解了葉金木即將下崗的危機,也開啟了他人生中的很多美好,第一次公費出遊,第一次坐飛機,去雲南大理,去看玉龍雪山,”當時,娃哈哈喊出了《千人出行》的口號, 如果公司不組織,我可能要到現在才上飛機。葉金木說,那時候員工不僅每個月都有獎金,年底還有分紅,頂多幾年,工資能達到12-13萬元。
對於像葉金木這樣的員工來說,更令人感動的,是宗長老帶動的娃哈哈的人文關懷。 “他沒有高架子,他關心下面的人,有情況工作人員會幫你解決。 葉瑾木一直強調自己作為普通員工的身份,可是他卻是這樣的基層員工,卻幾次直接去宗青侯的辦公室面對面交談。 葉金牧兩次都印象深刻,一次是為了自己,一次是為了公司。
進入娃哈哈幾年後,葉金木在建國南路附近的老房子裝修了一番,想了幾遍,一天晚上走進了宗慶侯的辦公室。 “首領,咱們家要裝修了,現在住宿有困難,我想找你,看看能不能解決,解決不了就不能勉強。 乙個小員工向宗慶侯提出了乙個要求。 “我去後勤部門問問有沒有房子,有沒有,我幫你解決。 老闆的回答,撫慰了葉錦木的心。 當時,娃哈哈因為員工搬遷到新房,騰出了一些舊房,就這樣,葉金木一家搬進了公司提供的70平公尺房。 “當時,很少有私營企業可以給員工提供住房。 即使已經退休11年了,葉金木依舊心存感激。
1997年,再次遇見宗慶侯。 因為生產線上的產品有輕微的溢位,葉錦木走進了宗慶侯在夏沙基地的辦公室。 “質量是企業的生命,老闆,你教過我們,現在我們錯了......小員工們的反饋再次得到認真對待,5分鐘後,宗慶侯趕到分廠車間,發現問題後,下令停產整改車間。
像葉金木一樣,對於員工來說,無論在娃哈哈待多久,這段旅程的記憶都是珍貴的。 在老樓的追悼人群中,戴著外賣頭盔的騎手張獅山,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替他送花的追悼會,但事實上,這位在娃哈哈才工作了半年多的員工,特意留出時間去悼念公司前CEO。 “10多年前,我在那裡做普通工,我們都住在工廠裡,工資還可以,還交了社保。 ”
張獅山翻出社保繳費記錄 攝 記者 陳磊 攝。
老樓前,哀悼聲還在繼續,人們不停地送花,其中有娃哈哈使用者,也有張士山、葉金木等前任或現任員工。 葉金木已經工作了10多年,還沒回到下沙基地,他說明天要回去看看......
*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