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前,美國人進行了一次“秘密訪問中國”。

Mondo 國際 更新 2024-02-03

1971年7月8日傍晚,基辛格博士突然痛得捂著肚子。

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是猶太裔,於1938年移民到美國,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 此時,他是尼克森在美國的助手,被美國指派對南越南、泰國、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為期10天的訪問。

基辛格
那天晚上,基辛格正在巴基斯坦參加葉海亞為他舉辦的歡迎晚宴。 他痛苦的表情讓周圍的人擔心,但他說沒關係,他只是肚子不好——當時南亞有瘧疾流行,所以大家都能理解。

這時,身為巴基斯坦人的葉海亞大聲宣布,他會讓基辛格去伊斯蘭瑪巴德以北的自己私人別墅休養兩天。

基辛格的一名手下立即被派往那裡扮演前站。 宴會結束後,基辛格在酒店休息時,**打來電話**:

這裡的別墅似乎不適合居住。 ”

基辛格說他知道,但隨後又向葉海亞發出了另乙個請求**

幫我把那個**放在那裡,至少兩天。 ”

隨後,基辛格和幾名隨行人員立即收拾行囊,直奔機場。

他一點肚子都沒吃壞,也不可能去那棟別墅休養,他要偷偷去乙個國家。

乙個與美國斷絕外交關係22年的國家。

現在,我們可以把時間往前推一點,整理出乙個執行緒。

1969年2月9日,**突然接到通知。

這個通知是請他去開會。 另外三位元帥也通知了這次會議:**和***

會議的召集人是會議的內容,也是由他設定的:

讓我們看看國際問題。 ”

當時的國際形勢有什麼問題嗎? 確實存在很大的問題:

從1968年底開始,蘇聯邊防軍開始不斷挑釁鎮寶島上的中國邊防軍,雙方發生了幾次武裝衝突。

有關金銀島的詳細文章,請參閱[延伸閱讀1]。
從全球形勢看,美軍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在世界上的軍事影響力明顯消退,取而代之的是蘇聯的咄咄逼人。

當然,四位老元帥也明白***讓他們開會學習的目的:

中美蘇三國演義已經出現了新的劇情,面對進攻的蘇聯和萎縮的美國,中國還有什麼新的“牌”可以打嗎?

經過反覆討論,四位老將長先後交出了《戰局初步估計》和《對當前形勢的看法》兩份報告,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在當前中美三方關係中,對於中國來說,中蘇矛盾大於中美矛盾。 就蘇聯而言,蘇美矛盾大於蘇中矛盾; 就美國而言,美蘇之間的矛盾大於美中之間的矛盾。

因此,中國實際上處於戰略主動地位——美蘇都想打“中國牌”。

而四位老元帥給出的忠告是:“東蓮孫武,一起拒絕北考”。

換言之,要“努力打破中美關係僵局”。

元帥
而這一點,其實和***的判斷是一致的。

按照***的想法,中蘇關係由於種種原因逐漸走到了死胡同,雙方甚至可能在武器上相遇。 強大的蘇聯在地理上位於中國邊境以北,實際上對中國的威脅遠大於美國。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陷入“雙方攻擊”的中國必須出手,即“奮鬥霸權”。

爭取哪個“霸主”? **和 *** 同樣的想法:

尼克森比博涅日列夫的頭稍微冷靜一些。 ”

當然,這種東西,一碗都打不開。

事實上,中國人早就收到了“程式碼”。

1970年10月26日,齊奧塞斯庫出席了歡迎宴會。

作為羅馬尼亞國家元首,齊奧塞斯庫來到華盛頓特區出席聯合國大會,慶祝聯合國成立25周年。 而在這次宴會上,美國尼克森作為東道主,用了乙個讓齊奧塞斯庫非常驚訝的頭銜:

尼克森在提到中國時首次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一詞。

在此之前,美國的所有官方措辭都是“共產主義中國”。

齊奧塞斯庫很快就明白了。

1971年6月,齊奧塞斯庫訪華,與***握手。 齊奧塞斯庫是羅馬尼亞共產黨委員會和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總書記,結局也很尷尬,下次值得寫一篇文章。
事實上,齊奧塞斯庫和巴基斯坦的葉海亞一直有乙個微妙的身份:充當中美兩國尚未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之間的“喉舌”。

而這已經不是尼克森第一次“偷偷發秋浪”了。

早在1967年,還在準備競選第一屆大選的尼克森,10月在美國《外交季刊》上發表了《越南之後的亞洲》,其中首次提出:

我們不能永遠與中共隔絕。

在第二年的競選期間,他再次告訴記者:

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我們必須始終尋求機會與它談判,就像我們對蘇聯所做的那樣。 ”

尼克森就職後,多次以各種形式、多種渠道表達了與中國建立關係的願望。 1970年10月,當美國記者在國慶節期間一起出現在天安門樓上時,尼克森甚至對《時代》雜誌的記者說了這樣的話:

如果說我死前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去中國。 如果我不能去,我希望我的孩子去。 ”

尼克森
尼克森真的不只是在說說而已。

從1969年到1971年,美國部分放寬了對美國公民來華的旅行限制,在華沙恢復了中美大使級談判,並多次通過羅馬尼亞和巴基斯坦領導人發出資訊,表示願意改善對華關係。

至於美方所傳達的資訊,其實中方一直密切關注,擺出“同向而行”的姿態。 特別是1971年3月發生的“桌球外交”事件和4月美國桌球隊訪華的邀請,讓人們看到了“中美破冰”的曙光。

“桌球外交”可以在[延伸閱讀2]中找到。
然而,當時包括許多中美兩國高層領導人在內的人們認為,作為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大國,已經斷交22年,之前已經積累了那麼多“舊仇”,要真正“破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很少有人會想到事情會發展得如此之快。

1971年7月6日深夜,張瑩被剛下班回來的丈夫叫醒。

張瑩當時在***新聞部工作,丈夫名叫張文金,是當時的西歐北美部主任。

張文金對妻子說:

給我準備幾件出差的衣服,記得多帶幾件白襯衫。 ”

張瑩立刻知道:那位重要客人來了。

張文金(右一)和張穎(左二),中間是基辛格。 張文進後來擔任駐美大使和副部長。
張文金夫婦之前就知道乙個情況:

美方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派出秘密代表團來訪。

作為極少數的知情人,張文金夫婦立即入住釣魚台國賓館,開始準備招待會。 到6月初,所有接待人員都搬進來了,並規定:

為了保密起見,所有參與接待的人都不允許回家乙個月。

釣魚台迎賓館的接待和安排由***親自領導。 從房間的布局到陳設,從接待處的規格到站崗的警衛,**都做了明確的指示,強調:

既然我們歡迎人,就應該熱情,否則就太粗魯了,但我們不應該強加給別人。 ”

**被選中的客人將入住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 這棟小樓不是最大的,但位置比較偏僻,方便保密和安保工作。 而且因為“文革”期間的釣魚台國賓館幾乎不再接待外賓,很多樓的院子都空無一人,5號樓因為會來上班休息,所以比較整潔。

今日釣魚台迎賓館5號樓
按照***的指示,房間裡的地毯和沙發被重新購買,接待室和會議廳也被重新布置。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房間裡到處都是持刀持槍的紅衛兵瓷像和牆上的“文革”宣傳海報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明清時期的文物和名畫,房間裡的報紙和書籍也做了一些調整。

在客人的飲食方面,中方事先與美方協商,美方表示在美國隨時可以吃西餐,所以要求吃中餐。

不過,為了安全起見,中方還是派人去購買釣魚台平時不準備的“乳酪”(乳酪),並準備了各種海鮮。 **特別是,應允許客人嘗試北京烤鴨。 由於不可能出去吃飯,中方特意請了一位全聚德的老廚師來釣魚台,建了乙個小烤箱做烤鴨。

一開始,包括一些接待人員在內,都不知道這次接待的“美國前輩**”是誰。

後來才知道,原來是美國的***事務助理亨利·阿爾弗雷德·基辛格。

1971年7月8日晚上8點,唐龍斌會見了巴基斯坦的葉海亞。

唐龍斌是當時的禮賓部國賓接待處副處長。 7月8日凌晨,他與禮賓部副處長王海榮、翻譯唐文生一起,由張文進乘飛機前往巴基斯坦,只執行一項任務:

在巴基斯坦為基辛格舉行歡迎晚宴後,他帶著基辛格訪問了中國。

晚宴開始前,葉海亞**向中國四人團隊解釋了這個計畫:

基辛格稍後會假裝肚子不好,然後他會和你一起去機場。 但是,由於擔心訊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洩露,基辛格及其隨行人員在中國的整個行程只能持續48小時。

葉海亞·汗(Yahya Khan),巴基斯坦第三名**
7月9日凌晨3點30分,天還沒亮,唐龍斌一行四人就來到了機場。 當時,機場一片漆黑,但一架波音707(葉海亞的專機)已經停在那裡等待——舷梯從前艙口放下,飛機上的所有窗戶都關閉了,所以看不到光線。

凌晨4點25分左右,兩輛黑色汽車開了過來,車上有六個人:基辛格和他的三個助手,外加兩個**。

基辛格訪問巴基斯坦時,帶了100多人,包括他的隨行人員、技術人員、記者和記者,但基辛格把他們都甩了。

簡單介紹後,雙方握手。 唐龍斌後來回憶說:

基辛格的手又粗又大,他用力握手,舉止精明。 我忍不住想,這個人可能是乙個很難對付的人。 ”

令中美雙方都沒想到的是,當時英國《每日電訊報》的一名巴英記者在機場認出了基辛格,並詢問基辛格要去中國。 記者趕回辦公室,給倫敦報社發了一封緊急電報,但稿件立即被在倫敦值班的編輯“槍殺”

記者喝醉了嗎? 基辛格怎麼會去中國? 荒謬! ”

基辛格和尼克森。 當時,基辛格將這次對中國的秘密訪問命名為“Polo-1”。 這個名字有兩層意思:一是意為“馬克波羅”,二是有了“一號”,自然希望會有“二號”。
凌晨4時30分,載有中美人員的飛機準時起飛。

當飛機開始平穩飛行時,中美雙方移到了一張小長桌上:美方坐在一端,中方坐在另一端,這是標準的談判姿勢。

唐龍斌注意到美方那邊的兩人**神色極為緊張,兩人都用手銬和黑色檔案袋的把手鎖住了雙手。

他後來得知,兩人**被告知在登機前乙個多小時陪他們去中國。

緊張的氣氛被基辛格打破了。

他對中文翻譯唐文生說

很高興見到鄧小姐。 ”

當中方感到有些茫然時,出生在紐約的唐文生解釋說,這是她在美國時的名字。

此時,中方心裡明白,美方其實已經對他們做了詳細的背景了解。

基辛格接著又開了乙個玩笑:

唐女士可以競選美國**,但我不能(亞秋注:競選美國的要求**是你必須在美國出生)。 ”

大家頓時哈哈大笑,氣氛相對輕鬆。

當飛機即將飛入中國時,唐龍斌看到基辛格的一名助手突然站起來,走到機艙前方。

助手的名字叫溫斯頓·洛德。 後來,唐龍斌得知美方對此行高度保密,所以洛德甚至沒有告訴妻子此行的目的地。 他的妻子名叫包白怡,是上海出生的女作家。 洛德後來自言自語道

出發前一天晚上,我只能給她乙個暗示,那就是在窗前站很久,面朝東方。 ”

溫斯頓·洛德當時只有35歲,是基辛格的特別助理。 他後來於1985年至1989年擔任美國駐華大使
而洛德之所以在那一刻走到船艙前面,他自己後來解釋道:

我知道我即將進入中國,我想盡可能地向前走,這樣基辛格博士就不得不承認我比他先進入中國。 ”

1971年7月9日中午,黃華感到臉上有些汗水。

黃華當時已經被任命為駐加拿大大使,但在上任之前,他被賦予了接待基辛格的任務,他在釣魚台國賓館4號樓“閉關”了乙個多月,準備。

基辛格的飛機於7月9日中午12時20分抵達北京南苑機場。 除了黃華之外,還有禮賓部副處長韓旭、季朝柱、翻譯季朝柱等人。

黃華,後任部長、副總理
短暫的握手和寒暄後,**邀請基辛格上上“紅旗”車,直奔釣魚台國賓館。

在文化大革命的高峰期,北京到處都掛著革命的口號。 接待組此前曾就此事徵求過指示,得到的答覆是:

保持原樣。 ”

在從機場到釣魚台的路上,有很多“打倒美帝國主義和一切反動派”的口號,黃華和基辛格的助手、負責東南亞事務的資深**坐在一輛車裡,霍爾德里奇問黃華,那些口號寫的是什麼?

黃華如實翻譯,霍爾德里奇臉上的表情有些不自在。

到達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後,基辛格一放下行李,就立即帶著幾個助手到院子裡“散步”。 雖然說是散步,但其實是討論。 當他們在室內時,他們通常不會討論,當他們討論時,他們會開啟收音機並調高音量。

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竊聽。

然而,基辛格的緊張情緒很快就被他們初次到來打消了,他們搬進來後不久就被告知:**總理馬上就要來拜訪他們了。

下午3點,**和***乘車來到釣魚台國賓館5號樓前,之前一直在排隊等候的基辛格一行立即與他打招呼,並與***握手。

基辛格與***
基辛格後來回憶說,他覺得這是一種禮貌

按照外交程式,東道國一般會在**樓接待來訪代表團,特別是雙方首腦頭銜相差如此之大(我的***助理頭銜相當於副部長,比***低3級)。 ”

在與基辛格的隨行人員握手時,他能夠對他們每個人說一句話。

在與洛德握手時,**說:

我聽說你從你的上海女士那裡學到了很多中文。 ”

在與霍爾德里奇握手時,**說:

你也可以說粵語。 ”

在與另一位助手迪克握手時,**說:

我讀過你關於日本局勢的文章。 ”

甚至與兩名美國**人員握手,**還開了個玩笑:

咱們茅台很厲害,你要小心! ”

由於時間緊迫,嘉賓和主持人握手打招呼後立即在會議室坐下,開始了第一輪交流。

基辛格從公文包裡拿出演講稿,讓在場的很多人都感到驚訝:它有7厘公尺厚。

在***的前面是乙個頁面,上面有幾個輪廓。

每個人都耐心地聽著基辛格宣讀他和尼克森起草的演講稿。 **笑著說:

為什麼需要按照劇本來閱讀? ”

基辛格也尷尬地笑了笑,但很快就繞開了現場:

我在哈佛讀書這麼多年了,沒有用過講稿,我能做的最多就是做乙個大綱。 但這次不一樣,我看稿子跟不上,稿子不看就跟不上。”

大家都笑了。

基辛格一開場就說:

我們中的一些人很高興來到這個神秘的國家。 ”

**立即插話:

當你了解這個國家時,你就不會再感到神秘了。 ”

1971年7月11日中午,基辛格舉起了一杯茅台酒。

在過去的48小時裡,基辛格一行共與***及其隨行人員舉行了兩次會談,共舉行了六次會談。

歸根結底,基辛格秘密訪華的目的只有乙個:查明尼克森訪華的真相,這在未來可能成為現實——之所以必須“保密”,也是因為一旦調查失敗,尼克森不會丟臉。

雖然中方顯然已經丟擲了橄欖枝,但共同框架下的小細節還是值得一一去溝通的。

從後來解密的檔案來看,在兩次會談中,提及次數最多、討論時間最長的一次是“台灣問題”。

在基辛格訪華之前,美國已經做出了某種姿態:

終止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的巡邏; 乙個空中加油機中隊從台灣撤出; 將軍事顧問小組的規模減少20%; 準備在印度支那戰爭結束後撤出與台灣防禦無關的2 3軍隊。

然而,中國的態度是明確的

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前提是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的唯一合法代表,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基辛格明確表示:

美國不支援“和”,也不支援**,也不會重複“台灣地位未定論”。

當雙方在臺灣問題上達成協議時,下乙個問題就會簡單得多,雙方還就朝鮮問題、越南問題、日本問題、大國關系問題和南亞大陸問題交換了意見。

與基辛格政黨的談判
在所有的談話中,基辛格的一句話很突出:

尼克森堅信,強大的發展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不會對美國的任何根本利益構成威脅。

美國不會採取任何影響你利益的重大步驟,除非與你討論,也不考慮你的意見。 ”

值得一提的是,基辛格訪華並沒有要求會見***他後來在自己的《論中國》中提到:

因為我很清楚,尼克森**想成為第乙個在美國看到***的人**。

7月11日上午的最後一次會晤,從上午8點多持續到10點多,早已超過預定的會談時間,基辛格原定在北京的出發時間是12點20分。

快到11點的時候,會議室的門終於開啟了,中美人員臉上掛著笑容走了出來。 基辛格陪著***走到大門口,幫他開啟了車門。

總理的車走後,一直在外面等候的唐龍斌看了看剛剛參加會議的中文翻譯,翻譯也向他輕輕點了點頭,唐龍斌知道:

應該已經達成協議。

接下來是最後的送行酒,伴隨著***。

這一頓飯,一掃過去兩天緊張嚴肅的氣氛一掃而空,飯桌上眾人談笑風生,大家喝了茅台酒。

歡迎基辛格及其隨行人員的一頓飯
對桌旁的基辛格說

這次對不起,我不能公開歡迎你,以後我會彌補的。 下次不用躲在這裡了,可以到外面去,可以去烤鴨店吃烤鴨,也可以去東萊順吃涮涮鍋,還可以給家人買點紀念品。 ”

事實上,儘管匆匆忙忙了兩天,***還是安排基辛格一行參觀了紫禁城——為此,紫禁城特意關閉了半天。

基辛格事後承認:

他們似乎並不急於達成任何協議。 ......可以說,中方這種瀟灑的態度給了我們一種心理壓力。 ”

基辛格的幾位隨行人員在宴會上嘆了口氣:

今天的這頓飯,是我們在北京吃過的最香的一頓飯。 ”

雖然他們之前也服用過茅台酒,但出於工作需要,這些人根本不喝酒,而且非常緊張。 這一次,他們都喝了茅台酒,就連兩個**人員都開啟了戒指,把隨身攜帶的檔案盒放在一邊。 當中方人員提醒他們注意檔案箱時,他們直接說:

現在不是了。 ”

終於到了分手的時候了。

釣魚台國賓館的負責人,大樓裡的服務員和廚師們都在大樓外排隊為他們送行,大家熱情地互相握手。 中方向美方贈送了一些在北京的手工藝品和寫真集,美方主動要求為兩天的“人民**”要幾瓶茅台酒,稱是“帶**和妻子品嚐”。

7月11日中午12時20分,基辛格一行準時離開北京。

前後,正好是 48 小時。

離開北京後,基辛格給尼克森發了一封緊急電報,上面只有乙個字:

eureka!(找到了! )

1971年7月15日,乙個震驚世界的公告被宣布。

這一宣告是中美兩國同時發布的

1971 年 7 月 9 日至 11 日,總理和尼克森的亨利·基辛格顧問在北京會面。

據悉,尼克森**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曾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邀請尼克森在1972年5月前的適當時間訪華。 尼克森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中美兩國領導人會晤的目的是尋求兩國關係正常化,並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 ”

尼克森親自到機場迎接從中國秘密訪問回來的基辛格
中美雙方在宣告誕生前都對這一宣告進行了修改。

中方提出“知道”二字,是為了迴避誰主動訪華的問題,讓美方覺得得體、體面。

基辛格回應了,在“尼克森**”和“接受邀請”之間加上了“愉快”。

這份報告一出,無疑震撼了整個世界。

從那時起,中美關係乃至整個世界格局開始準備翻開新的一頁。

正文完)“雅秋說。

在商場裡,尤其是網上,有這樣一句話:

老大和老二在打架,老三最容易死。 ”

不過,這句話至少不適用於上世紀70年代初的《中美蘇羅曼史》。

我們必須承認,半個世紀前的中國“大轉變”,離不開國家領導人團隊的遠見、勇氣和技巧,但確實符合中美兩國的真正利益和長遠眼光。

在找資料的時候,我發現了我前同事在飛在美寫的一篇採訪,他當時是本報駐美記者,採訪了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羅伯特·霍馬茨。

當時霍馬茨的幾句話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應該把中國的崛起作為提高美國競爭力的動力。 ”

在當今世界,沒有美中合作,任何重大問題都無法解決。 ”

我們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將美國的規則強加給中國。 ”

而最感人的一句話是:

我經常回想起上世紀70年代,當時誰能想到,在尼克森訪華40年後,美中關係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

當 Homac 接受 Zaifei 採訪時,是在 2012 年。 他這番話的意思一定是,中美關係突飛猛進,變成了“你有我,我有你”。

八年後,如果他能採訪霍馬茨,他可能會說類似的話:

誰能想到,僅僅八年後,中美關係會變成今天的樣子? ”

的確,當時能想到的人可能並不多。

有些人很樂觀,我認為沒有必要。 美國是當今世界公認的頭號強國,沒有什麼是不能承認的,如果分歧繼續擴大,我們肯定無法從美國撤退。

有些人很悲觀,但我認為沒有必要。 只要不主動惹事,還是來了也不要怕。 當初,我們一步步走過了這麼難的處境,千言萬語:中國有辦法。

但讀到這段歷史,我不禁感嘆:

當年雙方先祖要跨千山萬河建立這樣的溝通和信任,實在是不容易,我們的後代應該做的就是珍惜和維護,而不是偏離和破壞,然後把千千山萬河分開。

我認為,今天中美關係的格局,是大多數中美人不願意看到的,也是世界上大多數人不願意看到的。

因此,我仍然希望並相信,這兩艘巨艦最終能夠朝著同乙個方向前進。

因為我相信每個人最終都會弄清楚:

兩者合在一起是有益的,戰鬥是有害的。

【本文主要參考**】。

1.《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尼克森訪華的宣布》(黃華,《百年大潮》,2007.07)。

2.《乙個特別神秘的外交使團——接受基辛格秘密訪華的遺記(上)和(下)(唐龍斌,《國際人才交流》,2006年第02期)。

3.《1971:我見證了基辛格博士的中國秘密訪問》(張穎,《幸福晚年》,2009.04)。

4.“基辛格的特別助理洛德:**我想馬上見到尼克森**”(溫斯頓·洛德,《南方周末》,2015年9月28日)。

5.《論中國》([美國]亨利·基辛格,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版:2012年1月,第一版。 )

6.話語分析與國際談判研究——以基辛格秘密訪華為例(鄭華,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02期)。

7.《尼克森訪華前中美秘密渠道的調查》(毛文亭,《中國史研究》,2016.05)。

8.“在基辛格秘密訪華之前,美國'放鬆'了對華關係**,《解放報》,2012年2月26日)。

9.《基辛格首次訪華以躲避**共產黨員》,2012年第14期)。

相關問題答案

    五年前,他還是一名中國教授,叫囂著要兒子成為“101美國人”,現在報應顯而易見

    在上世紀年代的中國娛樂圈,有一位備受矚目的教授,他的名字叫徐思遠。這位知識淵博的學者曾在中國經濟與金融學院擔任教授,曾經是中國教育界的瑰寶,並被寄予厚望。然而,他的故事並不止於此。許思遠的言辭不僅止步於批評,還積極拍拍美國的後背,表現出對美國的忠誠。他渴望在美國獲得綠卡,不遺餘力地爭取這個機會。這種...

    五年前,他還是一名中國教授,曾叫囂著要兒子成為“101美國人”,如今報應昭然若揭

    這位中國教授曾要求他的兒子成為 的美國人 五年後出現了報應。曾任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教授的徐思源,為了讓孩子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他毅然決然地賣掉了家裡所有的財產,帶著即將出生的孩子去了美國。他堅信,只有讓孩子在中國文化中成長,才能成為真正的美國人。徐思源在美國 咆哮 說自己 絕不會做卑微的中國人 說就...

    27年前,美國人在火星上發現了一條“玻璃隧道”,這是外星文明嗎?

    優質作者名單 在閱讀本文之前,請點選 關注 不僅方便您討論分享,還帶給您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援。在火星表面,有一些看起來像透明管道的結構,綽號 玻璃隧道 這是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全球漫遊者在年捕獲的。一時間,關於玻璃隧道的起因眾說紛紜,甚至有人說這是火星文明的遺跡。那麼,火星上的這些 玻璃隧道 中...

    歷史與文化 2024年,美國人訪問崖州的筆記

    年,一位美國人在筆記中訪問了崖州 編者按這篇文章原名 中國小城 發表在年月版的美國雜誌 陸上月刊 上,作者是年至年在四川省立高等學校 現為四川大學 任教的羅傑 斯普拉格。年月離開成都後,他選擇前往當時長江流域上游通航最暢通的港口崖州公館 今雅安 乘坐竹筏 中式帆船 內河輪船,一路遊歷上海和中國。作者...

    《山海經》揭開了2024年前神靈的密室和驚天真相

    漢建平帝元年,劉翔 劉昕對 山海經 進行了重新審視,刪除了不符合人們認知的內容,加入了儒家教育的元素。劉昕甚至用 表 大力宣傳,聲稱季軒轅親筆寫,是古今第一本奇書。宣帝在位時,北方上君的石礦突然坍塌,露出一座石屋,上面有古人的屍骨,雙手被綁在背後,右腳上戴著鐐銬。神秘大臣 第二否定大臣 的生平故事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