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引用了良好醫療實踐指南的內容,明確指出醫生應盡可能避免向熟人提供醫療服務。
指南指出,患者在面對熟人時可能難以誠實地陳述自己的病史和病情,醫生也可能受到人際關係的阻礙,無法客觀地了解患者的需求,這也可能導致漏檢。
該指南並未禁止醫生為熟人表演**,但確實指出醫生應仔細考慮風險並嘗試找到滿足患者需求的替代方案。 同時也建議:如果要見熟人,最好保留詳細的諮詢和**記錄。
你看,在英國,“盡可能不向熟人提供醫療服務”已被寫入指南,作為醫生日常工作的指南。
在中國可以做到嗎?
絕對做不到。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看病找戀愛是第一選擇,第二選擇是老老實實找醫生。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找到一段關係,也有很多人找不到。
但至少有一件事,想要找到關係是很常見的。
鑑於這種普遍現象,醫生怎麼可能“盡可能避免向熟人提供醫療服務”?
既然中國醫生對熟人治療是司空見慣的,那麼BMJ引用的指南真的不適合中國國情嗎?
不! 誠然,當你看到乙個熟人時,它更容易出現問題。
我會說一些更典型的:
1.缺少檢查。
查這個東西,對於具體的疾病,醫生有具體的考慮,做什麼不做醫生,但熟人去看醫生總是想照顧,有時候還是為了面子或者少花點錢或者省事,往往有意無意地可以省下一些“不必要”的檢查,但正是這些“不必要”的檢查,最終成為熟人和醫療糾紛的“罪魁禍首”, 因為這些“不必要”的檢查在醫療糾紛中變得“極其必要”。
二是手術不順利。
這似乎是形上學,在外科醫生的圈子裡廣泛存在,熟人和親戚越被信任,手術就越容易進行。
當然,它不會是形上學,裡面總會有科學的真理,還有一些想法,如果不展開,否則就說來話長了)
3.違反紀律和規定。
例如,如果一種藥物在醫療保險下只能使用一周,而熟人覺得自己應該得到照顧,需要照顧乙個月,他該怎麼辦? 是啊,違反醫保規定,不值得,有些熟人不高興:這點小小的“小恩小惠”沒用嗎?
第四,誤診漏診。
我在這裡主要講的是微信、**等資訊手段的諮詢,這種諮詢往往讓醫生極度困難,面對極其不完整的病史資訊,誤診漏診的概率可想而知。
有時熟人**或微信描述某種症狀,問“你還好嗎”、“我該怎麼辦”。
* 好在溝通比較詳細是比較可能的,微信是極其費時費力的,而且有的還是溝通中的中介,你問一句話他就要讓對方回覆,這需要很長時間。
這不是主要的事情!
最主要的是,你要對任何建議負責,尤其是那些留下痕跡的建議,但你能對嚴重缺失的資訊負責嗎?
你還好嗎“? 你敢說沒關係嗎?
該怎麼辦“? 我還能做些什麼?
每次在微信上給熟人提建議,我都會仔細考慮每乙個字,最後的建議往往落在“去正規醫院看病”上。
和熟人談了這麼多問題,醫生是不是不願意見熟人和熟人託付的人?
不! 熟人經常來看醫生,熟人也經常來看醫生,這體現了醫生廣泛的人脈資源和較高的技術水平,這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醫生的成就。
我不敢說什麼,可以說大多數醫生都願意在熟人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
其實在現行的醫療體系下,不管你是什麼級別,有熟人看病,有熟人來看病是一件好事,但熟人也要按照規章制度看病,可以為所欲為。
給熟人看病和看陌生人是一樣的,首先是效果和服務,而不是診療過程中的“善意”“偷工減料”。
說一些可能冒犯熟人的話,把熟人當成陌生人,在現實中並不是最優的解,但在醫學上卻是最優的解。
雖然這並不容易做到,或者根本不可能。
《英國醫學雜誌》提到,雖然有些醫生覺得他們不會受到自己身份的影響,但這可能只是醫療專業人員的一種心理錯覺。
無論如何,在熟人的身份和病人的身份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是醫生應該具備的能力,也是醫生應該不斷提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