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年專屬BGM》《春節序曲》誕生故事。
每年春節,這首歌都會永遠縈繞在我耳邊。 當它的旋律響起時,你的腦海裡可能是一幅充滿神舟、龍虎的春天的繁榮圖景,你的眼睛可能是千家萬戶高高掛著燈籠、鍋裡有餃子的寧靜。 這部被不少網友稱為“連線當年心、家、流浪者”的《神曲》,就是《春節序曲》。
鮮為人知的是,《春節序曲》早在20世紀五十年代就出現了,作曲家李歡志創作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延安時期。 春節前夕,李煥志先生的兒子李大康向記者講述了這首經典旋律背後的故事。
1954年6月,李煥志在北京家中構思創作《春節組曲》。 照片由李大康提供。
李大康回憶說,1954年,李歡志受舞蹈家戴愛蓮的邀請,創作了舞蹈《春節》,表現陝北人民慶祝春節的喜慶氣氛。 1956年,父親通過回憶自己親身經歷的延安時期的年味,創作並完成了《春節組曲》,其中第一樂章被稱為《序曲——大陽歌》,後來經常單獨演奏。
李歡志1955年《春節組曲》手稿第一頁。 照片由李大康提供。
李歡志的兒子李大康說:“我父親說他在延安待了七年,1943年、1944年、1945年的春節給他印象最深刻。 他說,和群眾一起,在浩瀚喧鬧的高原上,人們的聲音沸騰而嘈雜,這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歷,他參加了新洋歌運動,時而敲鑼鼓,時而拉手風琴,所以他的整個創作過程就是展示他7年的人生經歷。 ”
1939年5月,陸毅師生在《黃河大合唱》首演後合影留念,前排左起第四位為李歡志。 照片由李大康提供。
作為百姓第一世家,李煥志的祖籍是福建晉江,出生在香港。 1938年,面對日軍侵略下山水亂竄,懷揣理想的李歡志千里迢迢來到延安,在魯邑師從冼星海學習作曲,期間深入陝北農村收集民歌素材。 正是這些植根於黃土的田園風情,為《春節序曲》的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大康至今還收藏著他父親哼唱陝北民歌的錄音。 在修復的舊唱片中,李歡怒氣沖沖,嗓音滿滿。
1943年春節期間,李歡志作為樂隊成員,跟隨陸逸陽閣劇團到延安演出,左前一是李歡志。 圖片由延安文藝紀念館提供。
李大康告訴記者,李歡志在向老“傘頭”學習時唱了這樣一段話,曲調是《春節序曲》中間的柔板,歌卡叫《二月的春天》。
60年來,《春節序曲》在世界各地演出,成為國際舞台上最具中國特色的管弦樂作品之一。 2007年10月,《春節序曲》還把嫦娥一號探月衛星送入太空**。
《春節序曲》被選為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榮譽證書。 照片由李大康提供。
李大康說:“我從事錄音工作後,太多**會把《春節序曲》作為開場節目或者安可的第乙個節目,父親已經去世很多很多年了,每次在元旦期間聽到演出(這首歌),每次錄製這個節目,我都覺得雖然父親已經走了這麼多年, 他一直活在我心裡,因為在全中國人民和世界華人最重要的節日裡,他的作品給大家帶來了歡樂。 ”
1985年2月,李煥志指揮合唱節目。 照片由李大康提供。
記者:陳晨, 孫浩浩, 李浩.
製作:新華調頻演播室。
新華社.
生產。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