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過這種感覺嗎?
從小到大,什麼時候考大學,什麼時候考考,什麼時候工作,什麼時候成家,什麼時候生孩子,甚至什麼時候生二胎或三胎,都受到嚴格的時間限制,不早或晚,這些人生大師,都要在人們想要的時間完成。
如果晚了一點,除了不著急的你之外,你周圍的其他人都會著急。 看來,你要是遲到一點,就會犯下如此滔天大罪,七姨八姨會輪流焦急地批評你,直到達到目的才放棄。
有時我覺得我根本不是人,而是一列只能按照既定軌道繼續前進的火車。 你不能慢,你不能快,你不能犯錯,你不能後悔,人生的每一步都要完美,彷彿一旦有了鋪位池,這一生就結束了。
社會環境一直教導人們,只有努力工作,積極進取,只有敬業、不屈不撓,只有吃苦耐勞,才能成為主人......在這種社會環境的脅迫下,有時人們忘記了思考:我想要什麼?
星光不辜負路人,但也不會讓月球觀察者失望
也許我們都應該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想要欽佩還是內心的平靜和滿足。
雖然我能理解人們在焦慮的環境中,會不自覺地變得焦慮和不由自主,但我想說的是,如果你在這種環境中感到疲憊和不快樂,你不妨逃避和反省。
有時候,當你糾結是要選擇讓所有人滿意還是只讓自己滿意的答案時,你應該放下環境的壓力,想象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這個時候,有些人可能會在心裡想:我是不是太天真了,不敢去想這些事情? 但我告訴你,這不是天真,而是真正的成熟。
“自我分化”。
在心理維度上,這種自己內心兩種思想的內耗,被稱為人的“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後,人會產生兩種自我:
一種是功能性自我,即為適應社會而佩戴的“社會面具”; 一種是真實的自我,即乙個人摘下“社交面具”後最真實的樣子。
而乙個真正成熟的人,不是別人說的,而是能夠在社會所希望的自我和真實的自我之間取得很好的平衡。
只有堅持自己,才能真正平衡別人的期望和自己的需求之間的關係。
看看你到底是誰
就像你來訪時身體很不舒服,公司領導要去吃飯,看到同事走了,你不去就會顯得不合群,如果你去不能拒絕酒喝,你不能拒絕談笑風生,回到家就累了, 但似乎沒有人知道你在晚餐時忍受了多少不適。
但如果你一開始選擇不去,你會鑽進被子裡,把自己緊緊地裹在被子裡,找個舒服的姿勢,深深地嘆一口氣,安靜的牆壁不會給你任何回應,窗外的喧囂似乎與你完全分離。 之後,你一直睡到天亮,第二天早上一起看了同事拍的**,向同事表達了你昨晚身體不適,後悔沒有參加。
你如何看待這些想象? 如果你感到一點點平靜,就好像在黑暗的生活中開啟了乙個缺口,光明灑了進來,驅散了一些焦慮和緊張。 然後,你會感受到精神世界的“月光”。
我已經說了很多,但我不知道你是否能讀懂我在說什麼。 我想我想說的是,當你被社會的目光和真實的自己所左右時,不要急於做出決定,你不妨從凝視和脅迫中走出來,看看自己。
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