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3日凌晨,在台北七海公寓裡,蔣經國突然感到身體不適,起床吃藥後還是覺得身體不適,於是就去看醫生檢查。 醫生沒有發現任何緊急情況,只是提醒他要多注意自己的身體,避免過度勞累。
然而,當天下午,蔣經國躺在床上休息時突然**,身體狀況迅速惡化,最終於下午3時55分因心肺衰竭去世。
蔣經國的突然離世令人震驚,因為他生前沒有留下任何遺囑,可見他沒想到這一天來得如此突然。 關於張先義的猝死,眾說紛紜,其中流傳最廣的理論是,張先義死於將台灣核計畫帶到美國而引起的憤怒狀態。
那麼,張羨一事件到底是什麼呢? 這兩件事之間有聯絡嗎? 蔣經國之死與核計畫破產的關係。
解放戰爭結束時,蔣介石與國民黨**及其家人一起逃往台灣。 然而,他的野心永不消逝,他夢想著在美國的支援下重返大陸,於是兩岸開始了曠日持久的對抗。
直到1964年10月16日,這一天對中國人民有著特殊的意義,中國成功試爆了第一顆原子彈,標誌著中國進入核國家行列,為長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蔣主席擔心大陸國防軍事實力的增強,並提出了發展核計畫。 1963年,他在日月潭漢碧樓酒店為以色列原子能委員會主任伯格曼舉辦宴會,並進行了為期三天的秘密談話,對核電的發展充滿信心,隨後成立了研究開發機構——“中山科學院籌備室”。
1968年,“新竹工程”正式啟動,畢業於台灣陸軍理工學院(後改稱中正工學院)的張顯義被任命為中山科學院院士。
當時,科學院由核能、火箭和電子三個研究所組成,儘管各種專案處於準備的理論階段,但已經開始取得一些進展。
為了推進台灣的核計畫,科學院還聘請了伯格曼作為顧問,借鑑了以色列的先進研究經驗。
儘管有美國的支援,但其真正目的是遏制中國的進步。 當他們得知台灣當局正在研製核武器時,由於缺乏證據,他們只能迂迴地表達不滿。
蔣介石表面上同意不發展核武器,但實際上他正在暗中計畫詳細。 尤其是當中國大陸成功試爆第一顆原子彈時,蔣介石更是如坐針氈。
就在蔣介石為發展核電而煩惱之時,著名物理學家吳大有的一句建議為他提供了一條新的道路。
吳大有建議將台灣當局的核計畫移交給民用原子能委員會,以獲得美國對購買核材料的支援,同時避免不必要的軍事衝突。
蔣介石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採納這一建議,但他並沒有放棄核**計畫,而是以此為幌子秘密進行核**研究。
為此,台灣當局從美國採購了核電站,並從加拿大訂購了一座40兆瓦的重水核反應堆。
當各方準備就緒,代號為“桃園計畫”的核研究計畫正式啟動時,乙個意想不到的訊息傳來。 1971年基辛格訪華開啟了中美關係的新篇章,隨後的“桌球建交”標誌著中美關係正式破冰,《中美聯合公報》的簽署正式確立了兩國外交關係。
緊接著,聯合國宣布不承認蔣介石政權,這一歷史性進展對中國來說無疑是乙個重大的好訊息,但對台灣當局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
美國決心與中國建交,因此警告臺灣當局不要幹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美國雖然聽說過台灣的核研究,但由於缺乏確鑿的證據,只能一再強調蔣介石不應該越界。
然而,蔣介石表面上承諾不會繼續進行核研究,但他研究所的核反應堆始終每天24小時執行。 直到他去世,他都無法親眼看到他親手建造的核**。
然而,隨著蔣介石的去世,核**計畫並沒有終止,他的兒子蔣經國在接權後保留了該計畫,並繼續進行研究。
張顯義從美國留學回國後,蔣經國決心要把台灣變成乙個核“國家”。 然而,他面臨著相當大的國際壓力,國際原子能機構發現台北的乙個核設施中丟失了500多克鈽。
對此,美國質疑台灣當局,蔣經國公開表示,台灣雖然擁有核武器能力,但無意製造核武器,只致力於和平,不會參與後處理活動。
張顯義的加入,使台灣當局的核研究計畫進展迅速,蔣經國也把他作為軍隊的重點訓練物件,提拔他為台灣中山科學院核能研究所校、副所長。
1987年,台灣當局距離擁有真正的核武器只有一步之遙,所有的模擬資料都已經完成,只需要完成核試驗爆炸,就可以正式聲稱擁有核電。
然而,就在這關鍵時刻,台灣當局核計畫的關鍵人物張顯義突然失蹤,並帶走了有關核計畫的關鍵資訊。 幾天後,張羨義“叛逃”美國的訊息傳出。
巧合的是,在蔣經國得知張憲義“叛逃”到美國的當天下午,他突然死在家中,死因非常突然,甚至沒有留下遺囑,因此引起了廣泛的猜測和討論。
有人說,蔣經國得知此事後匆匆離世。 但事實上,蔣經國早在1987年10月就因糖尿病引起的足部神經炎而無法行走,但病情相對穩定。
因此,張憲義的“叛逃”無疑對台灣當局的核武器計畫和蔣經國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蔣經國死後,美國趁著台灣當局混亂局面的機會,以取消對台軍事保護為威脅,強迫他們簽署放棄核武器的協議。
1988年1月18日,美國核查人員突然襲擊台灣科學院核研究所,摧毀了所有核反應設施,並強行拆除了核反應堆值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堆。
在拆解過程中,氫氣也被觸發了六次**。 在這一瞬間,兩代人幾十年的辛勤耕耘化為烏有。 蔣介石和蔣經國沒能等到核研究成功的那一刻,台灣當局的核研究成果被徹底毀,再也無法進行相關研究。
臺灣最高領導人對張賢懷“叛逃”進行深入調查,發現實際上是有預謀的,但只是臺灣當局的疏忽,才帶來了這樣嚴重的後果。
1988年1月8日,張先義的妻子洪美鳳和三個孩子去日本觀光。
不過,當時張羨怡報告的妻兒歸國日期是12日,台灣當局的安檢機關考慮到張羨怡還在台灣,並沒有進行嚴格的審查。
1月11日,台軍按照慣例舉行年度“自強會談”。 核能研究所上校、副所長張先毅藉此機會向核能研究所請了五天假。
然而,張先義在會後只參加了會議的第一天,連續幾天缺席。 軍方以為他已經回到了核能研究所,核能研究所並沒有懷疑他,因為他請了假去參加軍事會議。
事實上,在中情局的安排下,張先義帶著假新加坡護照離開高雄,然後從香港乘坐專機前往美國西雅圖。
在離開台灣前往美國的途中,張先義通過中情局向妻子轉交了一封密信,信中詳細說明了自己的行程,並強調必須全程聽從李小姐(中情局**)的指導。
不久之後,他在美國與家人團聚,並得到了特別保護。 當他再次與台灣當局聯絡時,他已經向美國透露了台灣的核計畫,這引起了台灣最高領導層的強烈震動。
這段歷史的奧秘終於在《紐約時報》記者蒂姆·韋納(Tim Weiner)出版的《灰燼的遺產:中央情報局的歷史》中揭開了。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開始秘密調查,並命令中央情報局在國民黨安插間諜,以獲取核心情報。
蔣介石對此十分重視,挑選精英骨幹派往美國深造。 因此,張憲義為何“叛逃美國”以及何時捲入中央情報局的謎團,多年後才解開。
被選中的成員中有張顯義,他剛剛從台北陸軍工業學院(現為中正工業大學)畢業並加入了該學院。 作為普通軍校的學員,張憲義心裡很感激能得到蔣介石的賞識,在出發前,他堅定地發誓,他學成才,一定會為台灣當局核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
蔣介石對此深信不疑。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台灣當局精心策劃的核計畫,竟然落入了這位親信的手中......
張先義一到中情局就引起了他們的注意,但他們並沒有立即採取行動,而是暗中調查了他的背景資訊。 對此一無所知的張羨一,在田納西大學專心致志地研究學習,對其他事情不予理睬。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情局的**開始在各種學術會議上接近張先義,逐漸與他建立聯絡,並向他表達了興趣:“我們對你的**很感興趣,你能和我們談談嗎? ”
中情局以公司的名義接近張先義,讓他毫無戒心,然後開始試圖拉攏他。 據後來的報道,中情局為了拉攏和收買張先義,以他的名義在瑞士銀行開設了多個賬戶,並長期向這些賬戶注入資金。
除了錢,他們還根據他的愛好給了他一些收藏品,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涉及脅迫。 最終,張憲義屈服於中情局的寵愛,成為了中情局的間諜。
為了充分利用這個關鍵人物,中央情報局在培訓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尤其在心理素質上,他們專門對張先一進行了測謊練習,讓他順利進入台灣研究所,與核心專案取得聯絡。
在納西大學獲得核工程博士學位返回台灣的那天,他一下飛機就被一群黑衣人帶走,進行了長時間的測謊測試。
好在中情局早有準備,張先義終於順利通過了測試。 在那之後,他每隔兩三個月就會乙個人去士林夜市,向中央情報局的**傳遞資訊。
當台灣的核計畫研究即將完成時,張先義接到中央情報局的秘密命令,他需要攜帶機密檔案潛逃到美國。 這一事件在當時引起了軒然,張先義作為當事人被推到了風波的風口浪尖,受到台灣民眾的廣泛譴責。
完成任務後,張先義和家人在維吉尼亞州泰森角附近安家,但隨後為了避免嫌疑,他們搬離了該地區,中情局和他本人都不想在這個時候引起更多的關注。
真相大白後,台灣當局一直試圖將他引渡回國,但一直未能從美國獲得庇護。 然而,在1998年蔣經國逝世10周年前夕,張顯義給台北《聯合報》寫了一封傳真信,稱台灣停止核研發是雙贏的結果。
兩年後,張的逮捕令到期,據報道,他的家人已經在愛達荷州定居,沒有返回台灣的計畫。 這場令人震驚的事件終於落下了帷幕。
2017年,多年後,張先義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接受了“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陳一深的採訪。 在他的著作中,他明確表示,他這樣做不是為了錢或“康復”,而是為了償還拖欠近 30 年的債務。
他的話語透露出在美國生活的艱辛,以及漂泊的感覺,可能無法用言語充分表達。 至於張羨怡的行為是對還是錯,還需要時間來判斷。
然而,對中國來說,台灣發展核武器與“乙個中國”的願景背道而馳,最終會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