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古代,沒有那麼多的娛樂設施,古人是如何安排一天的時間的呢? 古人每年都有什麼樣的節日?
早起擦洗和擦洗
古人其實非常重視個人的清潔衛生,雖然沒有現代醫學知識和專業工具,但也有自己的清潔程式。 口腔疾病在古人中很常見,所以他們非常注意牙齒的保養,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漱口。
古人還發明了自己的牙刷,類似於今天的牙刷和牙膏。 最早的“牙刷”是用柳枝和樹幹的纖維製成的,比較自然和原始,後來出現了用骨頭和刷毛製成的牙刷。
在宋代的“保健班”中,記載了牙刷的粗糙形狀,用馬尾綁在牛角上; 古人還有一種特殊配方的牙粉,將蜂蜜混合成牙膏後,可以用作牙膏。
白天學習和假期
在古代,和現代一樣,他們大多白天活動,晚上休息,古代的學生也有清晨的閱讀,他們的課程安排可能比今天的學生還要繁重。
漢代官辦的最高機構是太學,太學也會參加考試,但頻率比較低,被稱為“年度考試”,即每年一次的考試。 考試時,提問者會在竹簡上寫下難度不一的題目,考生自己畫出來,算是挺幸運的了。
到了唐代,太學考試的頻率和學業壓力呈幾何級數增加,不僅是十月考試、月考,還有季度考試和年度考試。 如果連續三年考試不及格,還將面臨被勸阻的風險; 此外,曠課和留級者也將被責令退學。
在唐代,學生的假期比現在少,稱為“十天假期”,古人把十天作為十天假期,所以他們上了十天課後只有一天的休息時間。 另外,作為農業大國,國家實行國家重視農業和勸說,所以學生也有“田間假”和“衣假”,田間假期在每年5月左右,放假的目的是讓學生回家幫助家人種地。
衣假的由來比較有意思,《詩經》裡有一首詩叫《七月》,其中有一句“七月火,九月衣服”,這裡的衣服是買冬衣的,所以這個假就是讓同學們回家幫忙做家務,分擔家裡的勞動。
隋唐時期,科舉制度建立起來,全國掀起了一股學進行熱潮。 雖然國內沒有統一的上下學時間,但基本上都是從公雞打鳴中起床,天不亮就去私立學校看書,下午很晚才回家。
清朝的科舉考試制度考八系文學,四書五經和浩瀚的儒家經典是必讀的,一般人根本看不懂,只能日夜背誦,比雞早起,比牛晚睡, 這樣才能在全民的浪潮中出人頭地。
清朝的諸侯們也很苦澀,6歲入學,15歲畢業。 每天,他們要比老師早乙個小時去教室複習作業,5點左右就要準備,而且作為關外的乙個民族,他們也要學習滿語和蒙古語,有的還要學習藏語。之後,就是學習漢儒經典的時候了,基本上從早上7點到下午3點,課程都滿了。 最後是體育課,諸侯們要在德、智、體、美、勞上全面發展,“六藝”不能落後,所以騎馬、射箭是必修課; 由此可見,古代學生的幸福感未必很高。
晚上怎麼玩?
古人一般沒有夜生活這麼豐富,俗話說“日出日日”,這清楚地顯示了古人的勞休時間,但這也是針對廣大農村的,因為夜幕降臨後點燈要花錢,再加上一天的辛苦, 我得早點睡覺。
同學們則不同,在公開考試的浪潮中,不是你滾別人,就是別人滾你,夜戰難免,沒錢點燈的人發明了各種歷史典故,比如“袋螢火蟲倒雪”、“鑿牆偷光”, 等等,都是古人熬夜苦讀的真實故事。
唐宋時期,商品經濟空前繁榮,夜間宵禁制度也被取消,北宋開封甚至成為一座不夜城。
從傍晚開始,夜市的商鋪紛紛擺攤,古人可以到燈火通明的酒類鋪和茶館裡,載歌載舞美酒。 據《東京夢華錄》報道,當時京都飯店門前繫著五顏六色的絲帶,燭光照亮了周圍如白晝般明亮,濃妝豔抹的歌舞演員聚集在這裡招攬生意。
古人的十二時辰
現代工人經常拿自己的日常工作開玩笑,基本上從早上9點工作到晚上9點,甚至在凌晨加班。 那麼,我們現代實用的24小時計時方法和古人的12小時計時方法有什麼區別呢?
古人使用各種各樣的計時工具,其中最常見的是公雞的黎明。 此外,還有機械表、日晷、沙漏、水滴等。
古人的十二時辰是與十二個地支一起設定的,一時辰等於現在的時辰兩時,從分時開始,即從傍晚23時開始,到凌晨1時,以此類推。
這 12 小時也可以對應 12 個星座,子小時是滑鼠活動的時間; 醜陋的時候,對應牛,這是老牛吃草的時候; 銀石也叫“平明”和“日丹”,對應現在的3點5分,此時天色亮,是地球陽氣誕生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