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子鄭嶽理髮舅舅死為被告巧合! 除夕理髮,卻被起訴,你說你沒冤枉
世界充滿了奇蹟。 我今天看到的新聞是關於它的沙雕行為的荒謬。
事情是這樣的:侄子在農曆正月初二去理髮,當晚叔叔出車禍身亡,嬸嬸指控侄子“故意殺人,賠償100萬”。
巧合。 乙個男人在春節假期結束時去理髮上班,他的叔叔發現後大發雷霆:“在新年理髮中死了的叔叔,你怎麼能理髮? 兩人差點因為這件事而反目成仇。
中國民間傳說中確實有一句傳統諺語“正月不剃頭,正月剃頭殺叔子”。
在古代,這句話的由來是由於“思老”的諧音。 一年的正月是一年的開始,正月的正月不剃光頭,作為紀念傳統的一種方式。 他之所以第乙個月不剃光頭,是為了“想老”,後來卻被歪曲為“死去的叔叔”。
中國傳統習俗和儀式已經傳承了數千年。
比如春節吃團圓飯、清明祭祖、端午節吃粽子等,這些習俗都是傳統禮儀的傳承,是對英雄的致敬,是人們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當然,我們必須傳承這種健康的傳統。
但是,迷信習俗,如“正月不理髮,理髮致死叔”等,純屬古往今來的謠言,沒有必要遵守。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他對禮有這樣一段論述:麻冠、禮; 今天也是純潔、節儉的,我隨波逐流”。 這意味著在過去,禮帽是用亞麻編織的,這很有禮貌,但費時費力。 現在是一頂絲綢禮帽,非常節儉,他贊成。 孔子作為提倡禮儀的一代聖人,並不認為禮儀是一成不變的,只要符合尊嚴和謙遜,禮儀的形式是可以改變的。
對於民間風俗禮儀,如果與大局無關,是無害的,不影響正常生活,可以遵循; 但是,具有明顯封建迷信的禮儀和民俗是不相信的。
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應該是“取精除糟粕”,把中華文化的普世價值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妥善處理傳承與創新的關係,而不是折衷主義。
作為後輩,在處理傳統習俗和禮儀時,應保持謙虛的態度。 要摒棄傳統的刻板印象,也要虔誠。
至於第乙個月不理髮的事情,第乙個月的理髮和死去的大叔之間肯定沒有必然的聯絡,但即便如此,我覺得還是要考慮到長輩的感受。 如果長老們對此非常關心,盡量不要冒犯他們,激怒他們。 沒關係,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忍受一下。 也不可取,無視長輩的感受,盲目地絆倒。
回到本文開頭的案例。 原告的行為不可避免地讓人感到有些無理取鬧。 “理髮正月大叔之死”是民間傳說,沒有科學依據。 第乙個月的理髮和我叔叔的去世是彼此無關的事情。
這裡呼籲你,作為公民,最好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生活常識,提高你的意識水平,避免這種荒謬的事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