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6日電 (記者 倪)農曆龍年即將來臨,“龘”字跳出圈外,成為稀世難得字界的“把柄”。
從國家廣播電視台2024年春晚主題“龍遊,欣欣家國”,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嘉辰龍年文化展序廳的“龍行龍”,再到現在的祝福詞“龍行龍”, 這些都引起了公眾對生僻詞彙的關注和好奇。
據《康熙詞典》記載,“龘”出自第一部正規文字詞典《玉章》,與“沓(dá)”和“龍行龘”相同,形容龍翱翔、昂揚、熱情洋溢的樣子。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漢字博物館館長黃德寬說,三龍的“龘”是從兩條龍的“龖”發展而來的。 在《朔文節子》中,徐神將“龖”解釋為“飛龍的形狀”,也發音為“沓(dá)”,“龘”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音意相同。 “值此龍年到來之際,我們用古詞'龘'來表達我們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希望新的一年能發展得更好更快。 ”
他指出,其實“龘”作為稀有漢字,在文字史上幾乎沒有實際使用過,但中國漢語文字的文化積澱比較深厚,這些稀有漢字在經典中得以儲存。 如今,人們從浩瀚的字典中打撈出來,賦予它們新的時代意義,特別是近年來,漢字文化火熱,相關的文化創意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但這些稀有漢字不太可能進入漢字的使用和流通領域。 應該說,對稀有漢字的狂熱也是一種文化現象,雖然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應該適度制止。 ”
作為《通用標準漢字表》專家工作組的主要成員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學院一位教授坦言,他不贊成對生僻名詞的過度炒作,“常用詞的學習和使用更重要”。
在他看來,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係非常密切,即使是現在已經不再使用的稀有漢字,也往往反映出漢字創作時代的文化資訊,就像“龘”字一樣,是中國古代龍文化的象徵,也反映了中華民族對繁榮昌盛的美好祝願。 但畢竟是帶有濃濃時代痕跡的漢字,現在只能作為文化符號的象徵,不能進入萬能字的層次,不符合進入《通用標準漢字表》的條件。
2月5日,紅山文化玉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嘉辰龍年文化展上亮相。 (圖片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提供)
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者進入嘉辰龍年文展時,在序廳共能看到1916年至2024年龍年共10個四字短語,如1916年的《年中龍德正》、鳳年《雲棲龍翔》和龍翔年的《龍翔》等, 以及2024年的《龍星路路》。
展覽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館長諸葛英良表示,“龍遊”確實是今年的乙個熱門詞,從策展的角度來看,選擇這個詞是為了祝福2024年,希望國家發展得更加繁榮,人民生活更加發達。
從展覽的角度來看,“中國第一龍”紅山玉龍為何以甲骨文中的“龍”字開頭,拿出館內“龍藏寺牌位”的拓片? 其實也是從漢字的角度來講述龍文化。 都說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我看來,漢字其實是某種具有強大力量的圖騰。 我們把這些話掛在序堂的牆上,表達祝福,希望觀眾能看到它的形狀,發出聲音,不僅多認識一兩個字,還能感受到漢字的文化力量。 諸葛英良說。
這種力量也在由四個“月”組成的“朤”中傳輸。 “朤”與“lang”(lǎng)相同,有明亮的意思。 前途光明,即前途光明。 (完)。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