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專案
年輕時,我們對命運的概念模糊不清,但在50歲的時候,當我們回顧自己的人生道路時,我們開始確信命運的存在。
一路走來,家長的教育方式和指導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其實,沒有祝福長大的孩子,往往會遇到以下三種型別的“窮父母”。
1.心胸狹隘的父母:這種型別的父母一心想盡快為孩子賺錢,把讀書放在次要位置。 正如法國作家拉羅什福科所說:“失去視力的人不是錯過目標的人,而是偏離目標的人。 ”
以我為例,作為70後,我年輕時在農村讀書,直到初中畢業才去過縣城。 我的父母整天工作,一邊種豬,生活艱苦。 父親經常教我們如何使用鋤頭,鑑別鋤頭的好壞,而母親則認為在外工作總比在家工作好。 至於學習,家長們並不重視,因為它成本很高,高中畢業上大學的機會很小。 不如初中畢業後直接打工。
然而,當我四十多歲參加同學聚會時,我注意到閱讀和不閱讀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距。 同班同學老張大學畢業,在東莞當技術工程師,月薪2萬元左右; 同學老李上了一所職業大學,後來在福建的一家職業培訓機構工作,收入可觀,備受尊敬。
對於普通家庭的父母來說,孩子是選擇賺快錢、繼續賺錢,還是輕鬆賺錢,都取決於父母的格局。
每個人都有機會閱讀,但許多父母在內心深處認為閱讀是無用的。 一方面可以省錢,另一方面可以讓孩子盡快賺錢回饋家庭。 更可悲的是,一些家長不僅不讓孩子多讀書,甚至強迫孩子去農村務農或伐木工作。
隨著時代的變遷,沒有技能和文憑的中年人的生活越來越困難。 而這些中年人曾經是孩子,由父母撫養長大。
2.經濟貧困的父母:這些父母沒有養老金計畫,只能依靠晚年的孩子。 難道他們沒有機會改變自己的命運嗎? 沒有。 他們只是膽怯、恐懼或懶惰,不願改變。
小時候,父親跟著爺爺去縣里的機械廠打工,但工作了幾年,他選擇了回國。 他覺得機械廠不免費,還不如回家當農民。
更令人費解的是,父母五十歲的時候,丟擲了一句話:“以後我們養老就靠你了。 ”
父母年近60歲的時候,本來可以一次性繳納15年的職工養老保險退休,卻沒有積蓄,也不願意借錢。 到七十歲時,既沒有養老金,也沒有儲蓄,甚至沒有像樣的住房。 在這一點上,他們每月的開支完全依賴他們的孩子。
如果孩子有穩定的工作並且沒有債務,那麼支付贍養費沒有問題。 但是,如果您負債累累或失業,困難就會接踵而至。 然而,父母不理解,反而認為自己的孩子沒用,不孝,沒有良心。
相反,有經濟基礎,有養老金、儲蓄、住房安排的父母,未必能繼續幫助子女,但基本不需要為老人依靠子女。
如果父母有足夠的養老金,他們也可以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提供緊急幫助。 自然,孩子更有福氣。
3.心貧瘠的父母:這些父母整天抱怨社會,憎恨富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我的小舅舅靠著十幾畝地的果園,賺了不少錢。
有一年,母親拒絕向舅舅借錢,她抱怨說:“以後不要去舅舅家拜年,他太自私了。 ”
舅舅的不友善可能是有原因的,但母親的抱怨是不必要的,尤其是在孩子在場的情況下。
太多的父母喜歡抱怨社會,看到富人,就認為自己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得了財富。 他們從不考慮富人必須學習什麼。
對於現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長滿腹抱怨。 認為自己出生不對,生孩子沒用,找錯人等等。
如果父母不總是看到孩子的進步,只會讓孩子感到自卑、被動和失去希望。
4.當然,當我們意識到父母的誤導時,我們不應該盲目地責怪我們,否則我們也會變得貧窮。 我們應該積極改變自己的命運。
首先,了解父母的困難,發現他們的長處。 畢竟人有兩面性,樂觀的一面會讓我們更賞心悅目,避免家庭內耗。
其次,與原生家庭保持距離,自己出去,找到合適的賺錢成家的方式。
另外,進入社會後,依然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命運。 學習一項技能,或者用你從兼職工作中賺到的錢去上大學。
最後,與積極的人取得聯絡,了解他們如何改變你的命運。
俗話說:“前人種樹,後人享受樹蔭。 ”
父母在抱怨孩子的不足時,應該反思自己是否成功?
只有幾代人共同努力,生活才能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