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驚訝的是,中國在英國還有一塊“飛地”? 雖然它的面積不大,只有16個7、但已有140多年的歷史。 今天,我們來看看。
這一切都要從清末說起。
清朝末年,國力被削弱,卻依舊沉溺於“**上國”的夢想,無視西方的崛起,甚至滿懷鄙夷,認為那些先進技術是“奇賤的技藝”,沒有多大用處!
當時,英國剛剛經歷工業革命,急需乙個大市場來傾銷廉價商品,於是向清朝求貿易,但未獲准。 後來,林則徐賣菸,鼓舞了中國人的心,卻引起了英國人的不滿,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被打得無力反擊,被迫簽訂了羞辱國家的《南京條約》。
後來,清朝被列強盯上了,都想咬一口,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要拯救窮弱的清朝,必須做出一些改變,於是掀起了“以中為身,以西學為用”、“西化運動”等自救運動, 等等,其中之一就是購買國外先進的**,建立一支現代化的海軍。
1881年,清朝派出包括丁如昌在內的200多人前往英國紐卡斯爾,帶回早先訂購的“朝雍”號和“揚衛”號兩艘巡洋艦,同時參觀了英國海軍基地等地,學習先進思想和技術。
我們都知道,在那個年代,坐船是很辛苦的,從中國到千里之外的英國,長途跋涉顛簸,缺食缺水,很多人受不了就病倒了。
到了英國後,大家更不習慣這片土地,其中袁培孚和顧世忠在異國他鄉病逝。
由於回國途遙遠,缺乏先進的屍體儲存技術,青**最終決定在英國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公墓買下一塊土地,埋葬兩名不幸病逝的水手。
1881年8月9日,勇敢和楊偉吹響汽笛,離開英國紐卡斯爾,駛回遠東。
六年後的1887年,北洋海軍師再次向德國和英國派遣了400多人。
其中,去德國的那艘負責接收“靖遠”號和“來源”兩艘巡洋艦,去英國的那艘負責接收“致遠”號和“靖遠”兩艘巡洋艦。
不幸的是,在英國紐卡斯爾接收**的過程中,又有三名北洋海軍師的士兵因病去世,他們是21歲的連金元和30歲的陳守福,以及福州水手陳成奎。
和以前一樣,因病去世的三人被埋葬在英國紐卡斯爾的聖約翰公墓。
1911年,清朝巡洋艦“海旗”號被派往英國參加英國國王的加冕慶典。
海軍陸戰隊的官兵們沒有忘記他們曾經的兄弟,他們派人到紐卡斯爾翻新了五塊墓碑,但之後沒有人照顧他們。
直到21世紀,越來越多的中國人知道這背後的故事。
原來,埋葬五名士兵的墓地是清朝政府通過駐英國大使館購買的,面積約為180平方英呎(約16平方)。7平方公尺),當時總共花費了15英鎊,距1881年已經過去了142年,產權仍屬於中國。
於是,海外華人、留學生、中國文物保護協會聯合發起了眾籌活動。
募集的資金用於修繕埋葬北洋海軍五位士兵的墓地,並舉行追悼會,慰藉他們在天堂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