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大規模進攻,蘇軍面臨巨大威脅。 為了限制德軍的行動,蘇聯採取了“焦土戰略”,即摧毀撤退時無法帶走的所有資源,不給敵人留下任何補給。 然而,德國人在充分的準備和閃電戰術下,仍然迅速突破了蘇聯的防禦,並以極快的速度進攻。 在形勢嚴峻的背景下,史達林於 1941 年 8 月 16 日發布了第 270 號命令,要求指揮官在戰鬥中不要膽怯,否則他們將被降職為士兵並可能被槍殺。
同時,蘇軍士兵在被敵人包圍後,必須繼續戰鬥到最後一刻,擅自撤退的官兵視為逃兵,可以直接槍斃,逃兵家屬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如果有人叛逃,他們的家人也會受到懲罰。 為了激勵士兵,史達林還給予指揮官更多的特權,包括“十一殺法”。 按照這個規則,被打敗或逃跑的將領被分成10人一組,然後抽籤,被抽到被“處決”的人被公開處決,不分官兵。 這些嚴厲的命令和措施,確實對制約和牽制德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幫助蘇軍在戰爭中保持了一定的抵抗力。
但是,由於德軍的實力和蘇軍的內部問題,史達林的命令並沒有完全阻止德軍的進攻,這場戰爭仍然在蘇聯引起了巨大的**。 史達林第270號命令是蘇聯在二戰期間實施的一項軍事政策,要求蘇聯官兵在德軍進攻時要麼抵抗到最後乙個人,要麼自殺,並且絕不允許被俘虜。 這個命令的目的是鼓勵士兵堅決抵抗,保持士氣,以防止德國人俘虜蘇聯士兵並獲取情報。 史達林認為,被俘的士兵將成為德國軍隊的間諜,並可能對蘇聯造成更大的傷害。
然而,這一命令的執行是殘酷無情的,給官兵及其家屬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 被俘士兵面臨死亡或自殺的選擇,而他們的家人可能會遭受**和懲罰。 這種軍事政策忽視了人的因素,被視為對士兵和家庭的不公平待遇。 雖然這個命令在當時的戰爭背景下有一定的實際需要,但也提出了一系列問題。 一些士兵選擇投降並加入德國軍隊,從內部與蘇聯作戰。 此外,這一命令使史達林在蘇聯人民的心目中留下了冷血,無情的形象,導致他被稱為“屠夫”。
總的來說,史達林的270號令是在特殊歷史背景下制定的軍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持士氣的作用,但也給官兵及其家屬帶來了巨大的痛苦,並引發了一系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