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國汽車產業的豐收年:汽車產銷量突破3000萬輛,乘用車產銷創歷史新高,商用車市場企穩反彈,新能源汽車保持蓬勃發展勢頭......產銷,汽車出口再上新台階
在多重光環的加持背後,不容忽視的是,盈利難度仍是車企最頭疼的問題。
自2014年以來,汽車行業的利潤率一直在下降。 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3年汽車行業收入為100976億元,同比增長12%; 成本87627億元,增長13%; 實現利潤5086億元,同比增長5%9%;汽車行業的利潤率為50%,相對於整個工業企業的利潤率 5平均為8%,汽車行業仍處於低位。 2014年,汽車行業利潤率為899%。
乘用車企業盈利難
從已經發布2023年業績(預測)的汽車產業鏈企業來看,90%以上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實現盈利,其中威孚高科、華培動力、通用汽車淨利潤有望增長1000%以上,是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
得益於2023年巨集觀經濟企穩好轉、消費市場需求回暖等因素,福田汽車、中國重汽、中集車輛等多家商用車企業也給出了滿意的答案,淨利潤分別實現強勁增長。
乘用車公司表現不佳,甚至特斯拉也出現了自2017年以來的首次年度利潤下滑。 2023年,特斯拉的年總收入將達到96773億美元,同比增長1879%;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4997億美元,同比增長19%; 非GAAP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10882億美元,同比下降23%。
長城是為了增加收入,而不是利潤。 2023年,長城汽車總營業收入為1,73410億元,同比增長2626%;淨利潤 7010億元,同比下降15%06%;不歸屬於母公司的淨利潤為4682億元,同比增長458%。
希愛力和北汽藍谷的表現更是慘淡。 2023年,希愛力預計實現營業收入355億元至365億元,同比增長409% 至 702%;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虧損為21億元至27億元,去年同期淨虧損38元3億元。 北汽藍谷預計2023年全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52億元至-57億元,這是其業績連續第四年出現重大虧損超過50億元。
顯然,乘用車企業的利潤增速明顯低於營收增速。 目前,乘用車企業的新能源汽車業務普遍處於虧損狀態,自主新能源汽車企業中只有比亞迪和理想汽車盈利,其他自主新能源汽車企業大多處於虧損狀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汽車行業的整體盈利能力。
**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根據乘用車企業發布的業績預測,虧損的原因幾乎總是由於高昂的研發費用。 事實上,與研發投入相比,戰爭是乘用車企業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 高盛(Goldman Sachs)分析師認為,特斯拉汽車**的跌幅大於預期是其面臨的主要阻力之一。
據相關統計,2021年和2022年,中國乘用車市場平均將折價15萬元到2萬元,但2023年Q2末已突破2萬元,2023年Q3末接近260,000元。 與過去30年相比,折扣的規模和強度是罕見的。
2023年初,隨著特斯拉打響了第一仗的第一槍,各家車企基本走上了降價之路,雖然當時有幾家車企表示“不降價”,但最終還是難以抗拒銷量的現實和對市場份額的考量, 他們乙個接乙個地改變了他們的曲調。
新能源汽車企業積極下滑,滲透率快速增長,進一步侵蝕燃油車的市場份額。 2023年,燃油車將成為第一次戰爭中“重災區”。 據宜澈研究院資料顯示,2023年Q3末,燃油車平均終端折扣接近3萬元,油電混合動力超過4萬元。
在乘用車協會汽車市場研討會2024年年會上,與會人員預測,隨著中國汽車市場進入“存量競爭”和“新舊賽道”的新階段,行業的“內捲化”將在2024年持續一段時間。 國家資訊中心高階經濟學家徐長明認為,預計2024年國內乘用車市場需求增速在3%左右,戰力難以達到2023年的水平。
不過,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資料和客聯協會的觀點,雖然汽車銷量逐月上公升,但由於終端持續下滑,汽車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有所收窄。 為了爭取年內的良好開局,廠商將在2023年底繼續營銷力度,雖然回頭客買車的熱情不如往年高,但也會對整體汽車市場(尤其是燃油車市場)產生重大影響, 這構成了 1 月份市場的增量因素。
乘用車聯合會認為,冬季天氣較冷,消費者對電池壽命的感知更加明顯,不利於新能源汽車市場潛在客戶的節約。 終端業績不如預期引發的新一輪降價已經開始,新能源主流細分市場新一輪內卷蓄勢待發。
盈利難,加速行業洗牌
2024年,新能源汽車與燃油汽車、傳統力量與新力量、自主品牌與外資合資品牌的競爭仍將持續。 隨著戰爭的繼續甚至加劇,車企的頭部效應將會增加,強者現象將更加突出。 盈利能力較弱的整車企業將面臨重大挑戰,盈利能力低、研發投入低、產品競爭力弱、銷量低、盈利能力低。 依此類推。 未來,競爭可能面臨生死攸關。
面對激烈的競爭,降低成本將是企業的共同訴求。
首先,成本壓力會讓車企更傾向於選擇本土一流企業,國內替代有望加速。 汽車電子等在當地商家中占有率較低的零部件有望獲得更大的機會。
其次,車企會優先考慮解決使用者實際痛點的功能,或者讓使用者直觀感受到強勢搭載新車型的功能。 例如,以提高充電效率為目標的800V技術、以提公升使用者駕駛體驗為目標的智慧型座艙和智慧型駕駛解決方案有望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產業鏈企業持續受益,整車企業有望提振銷量,增加收入。
總而言之,2024年,車企必須拿出高效的轉型方案來應對產業變化,才能在“量”中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