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孩子坐在電視機前,突然喊道:“爸爸,爸爸,你看,這麼多燈籠飛向天空,好漂亮! ”
它是一盞孔明燈,又稱天燈。 爸爸指著電視機對孩子說:“農曆正月初十五,元宵節期間,人們會放天燈祈福。 這種習俗在該國許多地方都有。 孩子好奇地問:“為什麼叫孔明燈? ”
關於孔明燈的發明有兩種說法。 母親上前解釋道:“一是五代十國時期,有個叫辛七娘的人,在福建和丈夫打仗的時候,她曾經用竹條綁成方框,糊紙,做大燈,把燃燒的松脂放在底盤上飛上去。 這種松脂燈籠的形狀類似於三國時期諸葛亮戴的帽子,因此被稱為孔明燈。 “哦,我明白了! 孩子點了點頭,“換一種說法呢? 另一種說法是,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軍在平陽被司馬懿圍困。 爸爸接過話頭,“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諸葛亮發明了這盞燈,並把它架到了天上,以吸引魏軍的注意。 魏軍率軍追光時,蜀軍得以脫困。 因為諸葛亮,孔明二字,後世稱此燈為孔明燈。 ”
呵呵,原來孔明燈還有這樣的歷史! 孩子驚呼道:“什麼時候開始用它來祝福的? ”
大概來自清朝。 “那時候,山里很多人在土匪搶劫的時候都會躲在山里。 等土匪走了,留下來的人會放出孔明燈,代表安全! 於是,孔明燈從報警訊號變成了通報安全的訊號,演變成現在的祝福用法。 ”
但是燈籠不是用紙做的,而且它根本就燃燒嗎? 再說了,燈籠不能只是點燃蠟燭就飛到天上,對吧? “孩子有很多問題! “呵呵,這是個好問題! 爸爸撫摸著孩子的頭說:“那爸爸就跟你講講孔明燈的原理。 “哦,告訴我吧! 孩子催促道。 “首先,孔明燈籠的結構大致分為主體、底環和燃料三部分。 爸爸解釋道:“孔明燈的主體是燈罩,因為普通紙不耐高溫,容易點燃,所以孔明燈的主體需要用有阻燃效果的紙; 孔明燈底座的支架一般由竹製的爐排或鐵絲組成; 最後,孔明燈最常見的燃料是由石棉和蠟油製成的白色小蠟塊。 技術與閱讀的結合
這是個好問題! 爸爸笑著說:“孔明燈的原理和熱氣球是一樣的。 當孔明燈點亮時,燈內的空氣會膨脹,一部分氣體會流出燈,使燈內的空氣密度小於外界空氣的密度。 當密度變小時,燈的總重量小於原來的浮力,所以它會上公升! “哦,我明白了。 孩子恍然大悟,“當初孔明燈籠裡有冷氣,再重一點自然是飛不起來的。 加熱後,熱空氣使孔明燈籠更輕,所以它飛了起來! “是的。 孔明燈的發明比熱氣球要早得多,可以說古人在研究'飛行器'方面經驗豐富! 爸爸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