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年送貧是中國民間正月初六的一種新年習俗。 其含義是祭祀窮鬼(窮神)和迎財(財神)。
送走貧窮,顧名思義,就是送走貧窮、艱辛和不幸。 這種習俗起源於古代,與炳炳之子窮鬼的傳說密切相關。 可憐的鬼體弱多病,衣衫襤褸,總是穿著破爛的衣服,以粥為食。 即使他有新衣服,他也會故意剪開或燒洞穿,因此得名“可憐的鬼”。
人們相信,在農曆正月初六,通過特定的儀式和習俗,可以將這位不受歡迎的“客人”送走,從而在新的一年裡帶來財富和好運。
送貧習俗起源於秦漢時期,盛行於唐宋時期,至今仍在流傳,大作家韓愈的《送貧》和唐代詩人姚和的《朦朧日送貧三歌》等詩詞都有相關記載。
韓愈曾經目睹過乙個有趣的送貧儀式:
元和六年正月初一,主人吩咐奴僕星兒用柳條編織車,捆茅草做船,準備乾糧,都是為了送走家裡的可憐鬼。
只見牛被拴在軛下,帆高高掛起。 師傅向可憐的鬼們求了三遍,對他們說:“聽說你們要走,我不敢問你們要走哪條路,但我暗地裡為你們準備了戰車和船隻,還有大量的乾糧。 今天是個吉日,利於出行,可以吃一頓飯,喝一杯酒,可以帶上朋友和夥伴,離開舊地,去新的生活。
希望你能乘風破浪,與電爭霸,再也不被任何事情拖累。 既然我已經給你提供了這些告別用品,你想去嗎? ”
在唐代的長安城,送行窮人的儀式尤為隆重。 天剛濛濛亮,大街小巷裡已經擠滿了人。 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堆被掃過的灰塵和垃圾,這是“貧窮”的象徵。 人們用柳條編織手推車,用草綁著小船,將灰塵和垃圾裝進去。 然後,在鞭炮聲中,他們把這些手推車和船隻送出城外,象徵著貧窮和不幸被送走。
在送貧隊伍中,有人扮演“窮神”的樣子,衣衫襤褸,臉上黑灰,形象搞笑,發人深省。 他們一路上表演了各種滑稽動作,引來了圍觀人群的笑聲。 這樣的笑聲,不僅包含著人們對貧窮的嘲諷,更包含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送貧到江南水鄉的儀式,就要溫柔細膩一些。農曆新年五大清晨,家家戶戶將垃圾和灰塵掃進竹簍裡,然後乘小船把這些象徵著“貧窮”的東西運到河邊**。 在船夫的輕輕一推下,竹筐緩緩沉入水中,象徵著沉入河底的貧窮和不幸。
河面上,送來窮人的小船來回穿梭,形成獨特的景觀。 船上的人們唱著歌或吟誦著詩歌,表達了他們對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送貧濟困的儀式,更像是一場詩意的盛會。
在北方的一些地區,送走窮人的儀式是不同的。
在太陽公升起之前,每個家庭都會開始送窮人的儀式。 人們搭起炕席,清理一些炕土,然後送到田裡。 在送貧的過程中,伴隨著放炮、燒香、祭紙等儀式,意味著送走窮人,迎來新年的富貴和好運。
也有人用彩紙剪出**影象,孩子們把它們帶到街上互相交換。 把自己的紙人送給別人,叫“送走可憐的兒媳婦”; 把別人的紙人換回來,意味著“得到乙個有福的人”。
送走窮人的習俗因地區而異,但總的來說,送走象徵貧窮的東西或人。 具體來說,有幾種方法:
清潔:人們在這一天進行大掃除,清理垃圾和廢物,這意味著將貧困和厄運掃出門外。 在一些地方,垃圾也被傾倒在十字路口或河邊,使窮人無處可去。
送走紙人偶:在一些地方,人們會把紙剪成小人偶(稱為“窮兒媳婦”或“五個窮女人”),然後送走。 這意味著將貧困和苦難與紙上數字一起送走。 在一些地方,孩子會在街上與紙人交換,意思是送走貧窮的兒媳婦,以換取有福之物。
鞭炮:鞭炮也是送窮人的一種方式。 人們相信,鞭炮聲可以嚇跑可憐的鬼和厄運,迎來好運和財富。
填窮坑:在一些地方,人們會在這一天吃很多東西,這被稱為“填窮坑”。 這意味著填飽肚子,不再遭受貧困的折磨。 同時,還有將垃圾倒入坑中掩埋的習俗,意為埋貧。
柳車草船:在古代,人們也會用柳條把車草編成船,送給可憐的鬼,讓他們趕緊離開。 韓愈的《送窮》中提到了“打柳為車,為船打草”之道。
在送貧的過程中,也有一些禁忌需要注意:
不要把垃圾倒得太晚:雖然在窮人那天需要清理和倒垃圾,但應該不會太晚。 一般來說,最好在中午之前做,以免浪費你的財富。
不要破壞東西:在這一天破壞東西是不吉利的,因為它會毀掉財富和好運。 如果你不小心弄壞了什麼東西,你應該立即說“新年平安”來解決厄運。
吵架打架不宜:送貧之日本該是和諧美日,吵架打架不宜。 這樣一來,可憐的鬼就很容易趁機進入,帶來厄運和不幸。
不要穿破爛的衣服:雖然窮鬼喜歡穿破爛的衣服,但在送貧的那一天,人們應該穿乾淨整潔的衣服,以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如果你穿著破爛的衣服,你可能會被可憐的鬼魂所困擾,帶來貧窮和不幸。
送貧是中國民間的一種特色習俗活動。 通過清潔、送走象徵貧窮的事物或人、燃放鞭炮等方式祈求新的一年的財富和好運。
從民俗風情來看,雖然各地送貧的習俗不同,但都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以及積極樂觀、自強不息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