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二十條》,你就會明白,張藝謀這個準老頭子,很厲害! 在司法這個巨集觀的“大主題”中,他找到了三種相對典型的案件型別,並以最能引起大眾共鳴的方式講述。
略帶活潑的輕喜劇氛圍,輕鬆將本該枯燥的故事擺在觀眾面前,帶動觀眾思考,很好地調整了商業片和真人騷片的平衡,尤其是收尾台詞,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
1 “律法是對的,那麼誰有錯呢? 這是“第二十條”校園霸凌案中最發人深省的一句台詞,看到這裡,我有點被乙個成熟的男人壓倒了。
在校園霸凌的故事情節中,有兩類,一類是當事人的孩子,另一類是孩子的父母。 首先,韓宇辰作為辯護人,與張可為首的惡霸們抗爭,其實這群孩子的“是非”非常明顯,也就是張珂這些惡霸,讓別的孩子欺負弱者沒有錯,韓雨辰站出來為他們辯護也沒有錯。
雖然這個故事情節沒有深入挖掘張可欺負這些人的事情,但可以看出他們是學校的“慣犯”,欺凌也不是偶然現象,那麼韓宇辰作為局內人,有沒有其他解決辦法呢? 比如告訴老師、家長,甚至報警處理,協助他破獲霸凌案件,但影片中的韓雨辰最終選擇了英勇的方式去破案,最後卻遭到了報復。
我不否認年輕人勇敢行事的精神,但這樣會給自己和家人帶來一些傷害,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謹慎行事。
另一群是韓雨辰和張珂的父母,在市檢察院臨時值班的韓明和妻子李茂娟,知道兒子被打,先是義憤填膺。
但在男生打架的過程中,因為韓宇辰的中彈,導致張可鼻骨骨折,造成輕傷,張可的父母報案,似乎又是韓銘的孩子。
更糟糕的是,被欺負的同學們沒有站出來為韓雨辰作證,最後傷害同學的後果需要由韓雨辰和他的父母來承擔,整個欺凌故事就像那句台詞一樣,讓人看得委屈又煩人。 2 “我父親有罪嗎? 對他的判決公平嗎? 這是張桂生的女兒問韓銘的一句話,也是讓韓銘啞口無言的一句話。
這個案子很短,在電影中並沒有佔據太多的篇幅,但是這個案子卻很典型,講的是公交車司機張桂生因為看到有人在公交車上侮辱女孩,上前幫助***工人受傷。
最終的判決是,他的出發點是做好事,但最終卻要坐牢,這個案子一直都是韓明處理的,他從法律的角度出發,證據確鑿,從法律的作用上看,沒有問題。但明眼人都能看出,這個案子從頭到尾都是不合理的,所以張貴生一直堅持上訪,直到他死於車禍。
女兒傷心欲絕時,告訴韓銘,她信守法律,但父親卻為伸張正義付出了代價。
看著整個案子,我心裡很不舒服,想著如果遇到當時的情況,我該怎麼辦。 如果你視而不見,很明顯你無法憑良心克服它; 如果去幫女孩子把人打死,就要坐牢了,難! 這很難! 3 “律法不能讓位於無法無天。” 最後的故事是趙麗穎飾演的郝秀萍一家,也是整部電影的高潮,故事中的善惡也非常清晰。
劉文景是村里的“惡霸”,一開始對這個準官方形容詞沒什麼感覺,但看完電影後發現,解放前用在地主老才身上的這個詞,可以形容這個人的惡。
村里的王永強為了給女兒治病,向這個惡霸借了一筆高利貸,卻不知道,這筆借貸,卻是家裡所有噩夢的開始。 因為付不起錢,他把王永強鎖在狗鏈裡,強迫王永強喝尿,當著他的面強迫妻子。
但劉文景既然被稱為惡霸,自然背後有勢力。 他的父親和村長對此案施加壓力,還針對有聽力障礙的郝秀萍和她的殘疾子女改變供詞。
最後郝秀萍被迫選擇跳樓,這個結局是我最不堪的,這個故事幾乎達到了韓劇復仇劇的規模,權貴的財閥變成了村霸,各種霸凌在法治下的正常社會裡是不可想象的。 關於郝秀萍跳樓自殺,很多人都說她傻,但實際上她是被逼到死路一條的,如果她聯絡身邊的人來救她,他們家就不會吃那麼多苦了。
她跳樓自殺,不僅僅是為了死,更是讓自己的死引起社會關注,用死亡為自己和丈夫討回公道,這是最無奈的悲哀。
整部電影,無論是張藝謀想要表達的現實題材,還是春節檔所需要的喜劇元素,都相當平衡,從細節中可以看出社會的微觀狀態和人文情懷。
所以,國師還是國師,一部說字不強,劇情烙印深的電影,把《二十條》歸類為好電影也毫不誇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