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中南民族大學講師)。
首發:騰訊新聞@新鄉)每年春節,農村青年相親、結婚都成為熱門話題。今年回到家鄉,我最深切地感受到,農村的年輕人結婚越來越困難,他們可能真的進入了“婚姻難時代”。 用河東農民的原話來說,“一子一百萬就結婚”,“離婚是家常便飯”。 經過反覆驗證,筆者發現,這不是開玩笑,而是普通農民家庭正在經歷的活生生的社會事實。 問題是,為什麼現在普通農戶的結婚成本這麼高,而這100萬的資金又要來自**? 換言之,農民如何應對婚姻難的時代?
一
在豫東平原的坐標下,該地區近年來也成為農村彩禮的高原之一,從2020年的約15萬元漲到現在的約25萬元,房車普遍成為硬條件。 “乙個兒子結婚要100萬元”,普通農戶面臨的結婚成本越來越高,這幾乎成了當地農民的共識和事實。 有鑑於此,筆者採訪了一些長期在村里生活,熱衷於參加村里婚禮、喪葬等禮儀關係的親朋好友,深深扎根於村里熟人的社會關係網路中,深諳當地社會與世人打交道的方式, 並熟悉當地農村婚姻生活的相關情況。
據了解,在豫東平原地區,乙個普通農家的結婚費用具體細節如下。
讓我們再來看看另外兩個案例,它們都來自我們身邊的真實故事。
案例一:51歲,兩個兒子,小兒子將於2023年底結婚。 他的婚費:訂婚28萬元,買車21萬元,小區買房42萬元,婚產吾隊1萬元,換嘴1萬元,40桌宴席,其中菸酒3萬元,三金2萬元等,共計98萬元。 其中,父母借了20-30萬元。
案例2:40多歲,兒子,2021年底結婚。 2017年,全縣共購置房屋50萬套+裝修。 彩禮是240,000。 買一輛車23萬元。 宴會、菸酒、婚宴3萬元等。 總成本為100萬。
從我們的採訪來看,乙個兒子結婚要花100萬元,這在豫東平原是比較普遍的情況。 由於傳統重男輕女、計畫生育政策導致性別比例失衡,以及高婚低婚模式等多種因素疊加,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給農村青年帶來了婚姻難的困境。 從豫東平原的經驗來看,農村地區男女比例失衡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相親成功率越來越低,年輕人的結婚成本越來越高,這無疑加劇了結婚時代的難度。 因此,本文試圖進一步回答:在高昂的婚姻成本的社會事實下,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如何應對這種婚姻壓力?
二. 二.第二
本來我以為“一子娶100萬”,對於普通農戶來說無疑是乙個巨大的困難和壓力,結婚成本這麼高,普通農戶家庭能承受得起嗎,農村買不起婚的未婚大齡青年人數會不會大幅增加? 結果,令我驚訝的是,在乙個有200戶人家的村子裡,除了少數單身老人外,30歲以上的未婚年輕人很少。 據了解,目前只有一名30歲以上的未婚青年,父親去世,母親改嫁到這個村子,主要原因是他長得不帥,不做本職工作,當地老百姓稱之為“半吊”,之前在外面有小偷小摸的黑歷史。 在村民眼中,這樣的“打單”是他們必然的命運。 因此,年紀較大的未婚青年屈指可數的事實也說明,在高昂的婚姻成本下,大多數農戶家庭基本能夠幫助後代完成婚姻的人生任務。
問題是,在婚姻困難的時代,為什麼豫東平原沒有多少農村老年青年因為結婚成本高而未婚? 如果大多數農村年輕人都買得起結婚,乙個兒子結婚要花100萬,錢從哪裡來? 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帶著這個問題,我採訪了我的一些親戚和朋友。 綜上所述,主要有以下幾種策略。
首先,至少需要15年的持續積累。 在有兒子的家庭中,父母通常會提前 15 年開始計畫和存錢。 對於父母來說,如果只有三五年,誰也湊不上70-80萬元。 如果他們不做生意,農村人就不太可能想發財。 如果只是靠打工,一年5萬元的餘額已經很了不起了。 因此,既然父母結婚後就開始生活,除了必要的日常開支外,剩下的錢一定要留給下一代,供後代結婚、蓋房、買房、買車使用。 從當地中年人的經驗來看,一般都是在25歲結婚的時候就開始存錢了,43歲左右就開始面臨孩子相親結婚的大事了。
據了解,在2008年之前,乙個普通農戶一年的積蓄基本沒有2萬元,因為當時的工資水平很低。 一位中年農民回憶說,2013年以前,兒子24歲,家裡只有不到10萬元的積蓄,兒子結婚前有兩筆大筆支出,一筆是2004年花了4萬多元蓋房子,一筆是老母親住院5萬元。 近十年來,當地農民開始大規模在溫室種植西瓜,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如果夫妻倆種10畝左右的西瓜,基本上每年可以節省5萬元左右。 如果夫妻倆管理經驗比較豐富,爺爺奶奶身體健康,可以把西瓜種植規模擴大到20畝左右,能活下去的一家人一年就有可能有10萬元的餘額。 近十年來,很多農戶因為大棚裡大規模種植西瓜,在村里蓋樓房,甚至在縣里買了房子,娶了兒媳婦。 春節期間,筆者發現前幾年熟悉活躍的鄰居不在家,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今年春節期間天氣變暖,西瓜苗長得太快了。
第二,長期的低消費習慣。 對於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來說,兒子出嫁前基本上不會有超過5萬元的大筆消費,除非涉及蓋房子或老人去世等大事。 據採訪,乙個普通農戶家庭每天的消費是每年3-4萬元。 其中,主要支出包括每年投入農業生產2萬元,每年投入6000-7000元用於恩惠交流,每年約1萬元用於農曆新年。 總體來看,豫東農戶消費相對克制。 由於當地平原地區土地資源優質,尚未脫離農業生產,大公尺、麵粉、油料、蔬菜、蛋類、家禽等生活物資的自給率相對較高,一家人吃飯的生活費往往不超過10元。
筆者觀察到,豫東農戶普遍保持著高積蓄、低消費的傳統習慣,即兒子一般在結婚前積攢了數十萬積蓄,而日常消費相對克制,與其他地方相比,該地區農戶的消費轉型相對緩慢。 比如一般家庭的飲食習慣是一頓飯炒一道菜,兩個老人的日常飲食一般是饅頭+粥+醬豆,但有客人的時候一定是豐盛的款待。 這就是當地老祖宗所說的“過日子”的邏輯,用餓死老祖宗的話來說,“丟公尺丟面子就是有罪”。 影響這種客觀行為邏輯的核心目標是通過高積累和低消費,圓滿完成後代結婚的人生任務,而婚姻成本的增加,讓父母對後代的代際責任顯得越重越重。
第三,祖父母的資源傳遞和代際支援。 每年春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去看望老人,順便給紅包的時候,他們都會千方百計地推辭,不自覺或不自覺地為孫子孫女的結婚買房發愁。 事實上,祖父母也通過資源交付和代際支援參與孫子婚姻的核心目標。 具體來說,一是經濟支援,比如鄰居的兒子在一年前的相親過程中要了25萬元的彩禮,鄰居在村里主要種西瓜,花了15萬元給兒子買車結婚,縣里花了60多萬元買了一套房子,已經借了, 所以家裡實在拿不出更多的錢來送彩禮,於是爺爺主動拿出10萬元的養老錢給孫子送彩禮。二是勞力保障,當地老百姓一般的生計就是在溫室裡種西瓜,一般對於老祖宗來說,只要還能幹,一般都會主動去西瓜田裡幫忙種瓜和雜草,持續提供5-10年的勞力保障。 春節期間,總能看到老人們在牆邊辛苦編織手工藝品,老人們說“你難受,賺錢吃包子”,其實你並不想給孩子增加養老的負擔。 從這個意義上說,乙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為孫子孫女支付結婚費用的能力,往往是由父母和祖父母兩代人的高積累、低消費和自我剝削來支付的。
第四,兩個兒子必須借外債。 對於乙個普通家庭來說,每年有4-5萬元的勞動力盈餘是好事,至少要存15年。 如果夫妻倆一年能攢下7萬-8萬元,這樣的兒子結婚就不用借錢了。 但如果是兩個兒子的家庭,那麼父親負債累累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般來說,兒子結婚後,父母前半生的積蓄都花光了。 有的家長在兒子結婚後,忙著繼續掙錢還債,如果借20萬元,至少需要4-5年的積累才能還清。
可以看出,乙個兒子的家庭,如果父母勤勞、能幹、勤儉節約,並且持續積蓄15年以上,爺爺奶奶可以照顧好自己,甚至進行代際扶養,期間全家沒有大筆開支超過5萬元,比如大病, 那麼如果乙個兒子結婚了,父母付出他們所擁有的一切,幾乎無法完成任務,但兩個兒子的父母必須借外債。農戶一般優先向親戚朋友借錢,借不出去就得去銀行貸款。 但是,後代結婚的所有費用都是由父母支付的,父母借了父母的債務,兒子很少幫忙還債。
寫到這裡,作者不禁對我們的父母和祖父母肅然起敬。在婚姻困難的時代,他們不僅承擔了繁重的代際責任,而且表現出了極大的韌性和良好的品質。 然而,當父母掏空一切幫助後代結婚時,越來越多的年幼的孩子似乎把父母無私的愛視為理所當然,許多年輕人在父母的過度保護下表現出心智不成熟或缺乏責任感。 尤其是當看到身邊一些年輕人因為瑣事匆忙離婚時,不禁讓人感嘆不已。 因為父母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兒子打單身漢,所以二婚的成本不亞於一婚,這對父母來說顯然是乙個沉重的負擔。
張歡,中南民族大學講師。
2月 2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