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豎屏電影《烟花人間》上海首映,影片將於1月13日全國上映。 導演孫巨集、製片人雷建軍等主創亮相。
豎屏電影《人間烟花》由887個快手短片**片段組成,這些影像出自509位“素人”之手,其中有建築工人、貨車司機、送貨員、紡織女工等普通勞動者,用自己的鏡頭,記錄下生動的生活畫面,樸素與新奇,歡樂與淚水,共同構成了對千千萬萬當代中國人的真實寫照。
《烟花在人間》是2020平遙國際電影節的開幕影片。 平遙國際電影節創始人、著名導演賈樟柯說,他第一次看到這部電影時,就注意到它“非常現代”。
從短片**到電影,500多位素人共同“導演”。
2018年前後,正是短**在中國迅速崛起的時期,它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消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創新了紀實影像的創作方式。 “老鐵自己射出的短**,似乎更有實感。 製片人雷建軍說。
當時,導演孫紅正在清華大學跟著雷建軍的導師攻讀博士學位,他們萌生了拍一部與短片相關的紀錄片的想法,然後找到了快手平台,雙方一拍即合。
看完數百萬短**,我經歷了從震驚到羞愧的過程,就像開啟了次元牆一樣。 在此之前,我無法想象,在建設中的高層建築上,竟然有一群非常漂亮的起重機工人。 他們每天早上都克服恐懼爬上塔頂,一上班就度過了一天。 從他們的角度來看,有些場景是我們通常不會看到的。 我們生活在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可以看到高樓大廈,卻看不到這些鋼筋混凝土背後的人。 而那些我們看不見的人,其實和我們是一樣的。 孫紅說,在這些海量短**裡,她看到了太多生動的日常生活,以及那些被忽視的普通人。
從傳統電影的意義上講,《人間烟花》似乎不是一部電影,乙個16:9的水平大銀幕上充斥著幾個平行放置的豎屏,同時又是同一題材、不同時空的短篇內容。 影片分為衣食住行、交通、家等5個篇章,從“衣食住行”的物質需求到“家”的精神情感歸宿,導演希望讓觀眾從中找到共同的聯結。
巨浪吞沒漁船,颱風襲塔吊,風雪侵蝕高原; 建築工人在業餘時間展示“體操單槓”; 沐浴在泥濘中的工傅笑著喊道:“加油,開心”; 乙個20歲出頭的塔吊女孩唱歌; 收割的時候,農夫的大哥對著稻田霸氣地喊道:“這是我打倒的國家......”。509位素人的故事生動動人,長短短長長。 《人間烟花》就像一部眾創電影,500多位短片**作者是他們的聯合導演。
乙個成功的電影實驗,具有當代特色。
第一次看《人間烟花》,就注意到了它的“當代性”,這部電影本身就很現代,很有實驗性,它代表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和生活。 在2020年第四屆平遙電影節上,導演賈樟柯肯定了這部電影的實驗性。
北京大學教授戴金華也持同樣的觀點。 “烟花比預期的要多一些,這對我來說是乙個微型奇蹟。 戴金華說,“在這裡我們看到勞動者的勞動,他們的勞動狀態很幸福,他們嬉戲、歡笑、跳舞,玩得很開心,過著充滿活力的生活,這在現在的影視作品中是很少見的。 ”
在戴錦華看來,《烟花在人間》在形式上進行了思考和實驗,有意識地處理了橫屏與豎屏的關係,將橫屏與豎屏的關係轉化為一致的形式感。
我認為這是乙個非常成功的實驗:首先,它是介質的反向轉換; 此外,當它被組織成一部電影時,它必須能夠承載今天新短**不一定承載的意義和表達。 “戴金華說。
上海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告訴記者,自己在看《人間烟花》時處於“淚流滿面”的狀態:“你看到了最普通中國人生活的艱辛,看到了他們對美的嚮往,為真實而美好而感動。 ”
劉海波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生活現實的變化,電影製作的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傳統的電影觀念也發生了變化,“這是乙個值得關注的方向。
第十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還將“最佳創新紀錄片獎”頒給了《人間烟花》。 根據頒獎詞,該片根據網友拍攝的內容改編,精選了800多部短片**。 走出手機的方寸,投射到電影的大銀幕上,普通人共同譜寫了一部生動生動的平民史詩。 影片打破傳統視聽的規則和束縛,創新性地採用了多段垂直構圖,為移動網際網絡時代紀實影像的製作和傳播提供了寶貴的創新理念。
文丨記者何靜**丨由製片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