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定銀.
作為乙個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紙幣的發明也許是中國對世界金融史上最偉大的貢獻之一。 當歐亞大陸的其他文明還在廣泛使用金屬貨幣時,當時的中國就已經廣泛流通了成本低廉、手感輕便、便於攜帶和儲存的紙幣,為人們的日常交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見古人在金融領域的智慧和創造力。
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紙幣的鼎盛時期。 北宋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紙幣的年流通量在300萬到1000萬之間。 宋代的鈔票種類繁多,既有國鈔“匯子”,也有地方鈔票“四川銀”和“淮教”。 元朝是世界上第乙個使用統一紙幣作為基礎貨幣的國家。 元代,紙幣經歷了出現、興盛、衰落的完整迴圈,堪稱古代紙幣使用和普及的經典典範。
紙幣的出現源於戰爭和金融需要
元朝的前身是成吉思汗在漠北建立的大蒙古國,13世紀蒙古的崛起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211年,蒙古向昔日的宗主金朝宣戰,晉蒙戰爭期間,以耶律初才為首的一批晉**人轉投蒙古,他們完善了前晉朝的紙幣體系,為當時剛進入中原,只懂得彎弓射鷹的蒙古人設計了一套以紙幣為基礎的貨幣體系。 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前,蒙古國在華北發行了三次紙幣:第一次是在窩闊台時期,第二次是在蒙哥時期,第三次是忽必烈在成為皇帝之前在其封地發行的紙幣。 這三張鈔票都是短暫的,在很小的區域內流通,影響不大。 其中,蒙哥發行的鈔票被記載在1252年被派往蒙古的法國傳教士魯布魯克的《魯布魯克的東遊記》一書中,這是歐洲人第一次提到中國的鈔票。 根據他的描述,當時的鈔票有三個特點:它們是由棉紙製成的,手掌大小,並裝飾著類似於蒙古大汗玉印的圖案。
蒙古在此期間發行的紙幣主要用於戰爭和財政開支。 在窩闊台統治時期,依附於蒙古的華北漢朝諸侯為了有效管理該地區,試圖通過印製紙幣來促進商品流通並獲取巨額利潤。 1227年,駐紮在山東亳州的何氏下達了以絲綢為後備的會議。 兩年後,邢州安撫劉肅,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印錢幣。 1236年,窩闊台接受了印鈔的提議,但並未廣泛流傳。
1253年,忽必烈在他的領地設立了乙個貨幣發行機構,以發行“用於經濟用途”的紙幣。 除了蒙古**家族成員發行的紙幣外,在此期間,蒙古統治下的中國北方還發行了許多地方紙幣,這些紙幣僅限於特定地區的流通,並且每隔兩三年更換一次。 其中,河北築鼎路以**為儲備,在燕、趙、塘、鄧地區發行的銀鈔流通量超過8000元,無論流通面積或發行量均為紙幣發行量的龍頭。
銅幣是中國古代的傳統金屬貨幣,但自晉朝以來,戰爭頻發、鑄幣成本高的華北地區銅材料嚴重短缺。 相比之下,印鈔票價格低廉,易於操作,並且被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通過收集和交換華北地區各勢力發行的鈔票,實現貨幣統一,從而為政治統一鋪平道路。 基於此考慮,忽必烈即位後,於當年下令印鈔,在位期間,先後發行了兩張鈔票:“中通元寶鈔”(以下簡稱“中通鈔”)和“致遠通寶鈔”(以下簡稱“致遠鈔”)。
中通錠交出鈔票。
到元通寶鈔。
元代鈔票的影響廣泛而深刻
作為元代最早統一發行的鈔票,中通鈔由忽必烈所依賴的漢族大臣王文通主持,他認真總結了金朝發行鈔票的教訓和教訓,提出了中通鈔發行的五項原則: 一是中通鈔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 並可在全國各地長期使用;二是贖回原來在各地發行的舊鈔票,使舊鈔不再流通; 第三,各種稅款都用同一張紙幣支付; 第四,以銀子預留,可隨時兌換**; 第五,印鈔僅限於市場流通,不能轉作其他用途。 通過上述措施,元朝以強有力的國家行政機構保證了中通紙幣的信譽。 元廷還在各地設立兌換機構,交鈔,方便紙幣**或新舊鈔票的兌換。
元朝幅員遼闊,統治下多民族,實現了古代中國的統一。 元朝與蒙古四大汗國的共存,重新打通了自安石之亂以來中斷的陸上絲綢之路,歐亞大陸各行各業的人們都沿著絲綢之路到中國出差,其中就包括著名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馬可·波羅出生於威尼斯商人家庭,對**和金融有著天生的敏感度,在中國他驚訝地發現,用樹皮做成的紙幣居然可以通關,而且和金銀沒什麼區別,這種超前於同一時代的貨幣體系造就了馬可·波羅, 遊歷過歐亞,見多識廣,目瞪口呆,只能用一句話“大汗煉金術”來概括。
此外,中通鈔票依託元朝強大的政治信譽,遠渡大洋,流通區域擴大到日本、高麗、安南等周邊國家,建立了本國貨幣與元代鈔票的匯率關係。 甚至一些國家,如伊爾汗國統治下的波斯,仍然以中通鈔票為基礎發行自己的鈔票,可見當時元代鈔票在世界上的巨大影響力。
貨幣改革適得其反
元朝始於始祖忽必烈的建立,經過成宗、武宗、仁宗等皇帝,以及帝制時代中國傳統朝代的發展規律,隨著統治逐漸衰落,局勢日趨混亂,元朝的紙幣並沒有持續多久, 從最初的貨幣穩定價值,到後來的朝代印製了大量的鈔票,以及含金量的鈔票**。元無宗在位期間,紙幣發行量急劇增加,不斷貶值,再加上假鈔猖獗,元順帝即位時,元朝初確立的鈔票法已經敗壞。
面對這種情況,元朝的統治者開始醞釀貨幣改革。 1350年4月,左司首領吳起提出換錢,得到了一些人的支援。 執政的中州右丞相托克召集中州省、樞密院、帝國歷史天文台等機構討論換鈔的方法,經過激烈辯論,托赫塔爾最終決定實施換鈔。 隨後,元順帝批准了中州提交的鈔票變更方案,具體方法是:印製“致正關寶鈔”(致正鈔),新鈔總是等於一千銅幣,或者是元鈔的兩倍。 致正鈔和致元鈔票並行使用,同時還鑄造了“致正通寶幣”,使鈔票和鈔票一起使用。
元朝廷實施貨幣改革的初衷,是遏制鈔票法的腐敗趨勢,但不想適得其反。 1351年,致正新鈔和通寶錢一發行,就迅速引起惡性通貨膨脹。 “還沒做完,價格就飆公升了,價格是十幾倍。” 當時,元大都的居民手裡拿著500元的新鈔票,連一桶玉公尺都買不起。 鈔票時機錯位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印鈔所用原材料極差,“時間久了就腐爛了,無法替代”,二是亂發行貨幣,導致紙幣氾濫。 後來朝廷明確規定,新鈔值1000銅幣,但實際上在有些地方,一貫的鈔票只值14溫。 久經考驗的“大汗煉金術”失敗了。
隨著紙幣的快速貶值,人們對紙幣的態度已經從普遍接受變成了丟棄。 相比之下,**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開始在中國流通。 相較於粗製濫造、亂發行鈔票,**以其穩定、高單位價值逐漸受到人們的青睞,白銀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 元朝廷也不得不順從民意,解除了金銀流通禁令。 隨著貨幣的日益普及,曾經十分繁華的元朝紙幣,終於成了明日的黃花,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元朝十四年的銀錠。
1368年7月,新成立的明朝揮手北伐,元順帝北逃,逃回祖先崛起的漠北草原。 紙幣發行的無節制和貨幣改革的失敗最終導致了人民幣經濟的崩潰,這成為人民幣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時至今日,作為元代的重要文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鈔票“中通元寶紙幣”仍靜靜陳列在博物館內,供後人參觀,繼續默默訴說著它昔日的輝煌。
作者所屬單位:交通銀行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