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袁燁,謝謝凌先生,很高興在董事會私會上分享。
下面我們先簡單介紹一下。 我叫袁燁,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程式設計師專業,2014年開始校園創業,今年正好是十年。
我從校園活動主管做起,2016年開始進入大學生兼職市場,2018年開始大力投資線下廣告裝置,高光時刻是在2019年,我創辦了一家97人的公司,年收入4000萬,最大的專案,兩個半月就做了680多萬的收入。
但後來疫情,我損失了極其嚴重的錢,幾十萬元買裝置最後幾萬元就賣了,目前主營業務是給甲方提供人力資源服務,如RPO、BPO等。
接下來,我開始正式分享,最近很多大學裡的朋友都在諮詢我,大學裡可以做兼職平台創業嗎? 如何?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商業模式的看法,我把賺錢的東西分為三類:
第1類:投機;
第二類:商業;
類別 3:職業
什麼是投機? 我們可能會根據不同的時間點和不同的關係得到一些賺錢的生意,比如大學生可能經常喜歡做的鹹魚買賣,***買賣**的買賣,包括我,其實都會做。 比如我們在北京有一些關係處理得很好,每年經常接到一些節能招標專案,當然有錢可賺,但這絕對不是主營業務。
這是什麼業務?
這個問題可能很多做校園創業多年的朋友都在思考,我自己和私募董事團的一些合夥人也是如此。 很多在當地做校園活動的類似合作夥伴,基本上都做3年,年收入幾百萬,淨利潤幾十萬,基本可以開心賺錢,但是怎麼突破1000萬,怎麼拷貝到其他城市,就太難了, 我們在做校園活動的時候遇到過這樣的問題,我們可以把北京的校園資源做得很紮實,但是去上海,跑到廈門,客戶資源、校園渠道,是無法複製的。
職業是什麼?
這也是我們目前選擇賽道的最大標準,能不能複製,也就是我們選擇的業務,能不能跑出基本的業務玩法,然後,我們才能繼續擴大規模,跨省跨校,把板塊做大。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能不能成為大學生的兼職平台? 如何? 我想從三個角度談談我對大學生兼職市場的看法。
對於企業
大學生使用兼職工作可以起到快速複製、統一招聘畫像、規避勞動風險、合理降低成本等好處。
對於大學生
在補貼生活費的同時,他能夠鍛鍊自己的一些技能,積累一些工作經驗。
對於平台
兼職需求是一種頻率比較高的需求,可以很好地連線上下游資源,增加親近感。
目的本來是好的,但為什麼最終結果是以結果為導向的,大家普遍認為是壞的呢? 上週,我去了重慶,與私人董事會的胡先生進行了面對面的交談,談到了大家對大學生打工不靠譜、不穩定的刻板印象。
我覺得核心問題是匹配,你把人放對了,放錯了位置,難怪不靠譜也不穩,我們目前團隊很小,剩下20多人,大部分都是從剛畢業,跟著我五六年,再等公司好的時候, 大家一起煮油賺錢,當公司遇到問題,疫情發不出工資時,他們一直努力工作到現在。
讓我簡單談談我對剛畢業的學生的一些簡單的能力區分有兩個象限:態度和能力
第一種是吃苦耐勞,態度好,無能為力,沒有想法,但長期穩定,很好,而大多數降低成本的企業都是這樣的人。
第二種,有本事沒有態度,就扔進市場打磨,基本上打磨2、3年,再回到第一類人身上。
第三類,有才有態度,基本上是我們目前的一些專案經理,獨立負責公司晉公升加薪乙個環節的中層幹部,我為他們呼籲這些人。 在廈門,我和凌先生、張先生在私人董事會吃飯的時候,我學到了乙個很準確的名詞,叫奴性天賦,奴性聽起來有點貶義,但其實現在既然已經決定了做小弟弟,那就把小弟弟當到底,我最怕的就是想要, 我最終什麼也得不到。
最後,大學生有沒有機會開兼職平台,我覺得如果是做生意,沒問題,尤其是在一些二三線城市,打工需求穩定,通過洗+推薦不斷盤活自己的兼職資源,肯定能賺錢,但能不能做成生意, 我們要看看全國範圍內是否能有穩定的需求。
作為乙個平台,你想做好什麼? 如何把服務做得更好,雖然說賺到的錢大部分其實都是招聘費,比如普通業務,客服工資一天140,甲方可能給的在200-220之間,導致很多平台也是小團隊領導,侷限性是如何運用一些小手段的欺騙, 讓一些不合格的人可以多上班,畢竟多工作一天,多一天錢,但實際上這是投機,不是生意。
從業務角度出發,思考如何通過更精準的招聘畫像來提公升業務部門的人力效率,從而讓業務長期更加穩定,增加自身的護城河。
以2019年自己的企業為例,我們能夠在全國26個城市快速為甲方部署平均100個兼職崗位,一天最多有近3000人同時參加,只是因為我+三位專案經理也在一線與人一起做業務推廣, 從甲方的角度思考得更清楚。
我的資源優勢:
遍布全國的兼職資源,豐富的新發展城市經驗,豐富的招校經驗,大學生資源;
現成的客服中心電話營銷中心資源,適合一線城市客戶降低外包業務成本;
擁有豐富的創業失敗和學費支付經驗,可以與私人董事會的合作夥伴進行溝通,這也讓大家更好地避免陷阱,更謹慎地創業。
要求:
如果有甲方頭部資源,可以合作實現,高度共享;
如果有現成的業務可以複製,也可以互相聊天,我可以給團隊出錢和資源,共同把盤子做大。
要感謝凌老師搭建的平台,2023年我去廈門跟著凌老師學習了兩個月,還通過凌老師認識了張老師,受益匪淺。
私人董事會裡有很多朋友,比如智聯招聘的父親是甲方的父親,而夏老師這幾年也有幸合作過,只是一直不想很快加入,通過彭老師在私人董事會中引入校友資源,他獲得了幾十萬的生意, 而他特別幸運地遇到了胡先生,他打算一起做一些事情24年。
最後,祝願私人董事會的兄弟們在2024年堅持下去,賺更多的錢!
校園私募董事會發起人孫玲長期專注於大學生群體行為研究,歡迎留言,私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