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全力以赴為經濟而戰。
廣東“衝在前面”。
鼓聲催徵征服,龍馬的精神,到處都是穿梭奔騰的景象,播下希望。
要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抓住科技創新的“牛鼻子”,把創新放在企業、行業和發展上,努力建設乙個靠創新、靠創新、靠創新求強的現代新廣東。
縱觀全域性,中國式現代化正在緩緩展開,夯實物質技術基礎的責任如山重; 抓住機遇,科技浪潮滾滾而來,是時候擁抱新的“科學之春”了; 在路上,新型優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實現產業科技互促的前景無限。
要視人才為寶,要與企業攜手共進,要利用市場培育動能,要......改革活力
這些鼓舞人心的“金句”來自同乙個會議。
2月18日那是龍年春節假期後的第乙個工作日,廣東召開省級高質量發展大會省委書記黃昆明為大家加油打氣。
筆者指出,這是繼2023年1月之後,廣東省第二次在農曆新年第乙個工作日召開“新年第一次會議”,主題仍聚焦高質量發展。
我們常說,一年的計畫在於春天。 廣東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再次以“高質量發展”為“年初頭等大事”,搶占先機的訊號不言而喻。
從**報告來看,本次大會有幾大亮點。
首先,看一下議程。 2月18日上午召開全體會議,全場直播,下午圍繞推進“百萬工程”實施、加快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廣東人才合作、 港澳,充分發揮金融“活水”作用。
其次,看看與會者。 有廣東省委、省政府領導,有各市和省廳局的“最高領導”,還有科技、教育、企業等各界代表。
三、看“硬技術”。 會議期間,還將舉辦產業科技融合發展成果展示會,涵蓋新藥與醫療器械、海洋科技、科學儀器、人工智慧與晶元、材料、新能源儲能、現代農業、裝備等領域0T人體磁共振儀、單孔內窺鏡手術機械人SP1000實現國產替代,國內首款高畫質三維器官彩色超聲R9、GOVE飛行汽車等展品或模型將在展區亮相。
會上,省委書記黃昆明直言不諱地表示,廣東肩上的“歷史包袱”:
從現在到2035年,時間緊迫,任務繁重,廣東必須走在前列,這是非常艱鉅和困難的。
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中國特色”相比,無論是讓全省和全省人民走向現代化,促進共同富裕,還是促進兩個文明的協調和人與自然的和諧,都需要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支撐。
在“兩步走”戰略部署下,特別是第一步的總體目標,要率先達到經濟小效發展水平,率先進入創新型經濟前沿,但仍存在較大差距和不足。
要實現這些目標,達到新的發展高度,答案在於五個字:高質量發展。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也理解了廣東“迎接新年第一次會議”的決心。
“壓載石”。
廣東可以說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
2023年,廣東GDP將達到1357萬億元。 這個數字的概念是什麼? 同期,全國GDP約為126萬億元。 換言之,廣東的GDP佔全國總量的比重超過一
放眼世界,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廣東的GDP可以躋身世界前十,超過南韓、澳大利亞等國家。
如此龐大的規模,要想穩步增長並不容易。 2023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8%,成為全國首個突破13萬億元的省份,總額連續35年位居全國第一。
更需要高質量增長“克服障礙”。 據南方梳理,過去一年,廣東的多項資料頗為“金”。
例如,廣東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外貿規模連續38年位居全國第一,佔17今年6%上公升到199%。
再比如,2023年廣東企業實體總數突破1800萬家,一舉拿下四項“國家第一”:企業實體總數居全國第一。
1、企業總數居全國首位。
1、外商投資企業總數居全國首位。
1、民營經濟實體總數居全國首位。
再比如,2023年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經濟總產值都將超過3萬億元。 廣州重回全國“第四經濟城市”,深圳也成為廣東第二萬億元消費城市。 東莞、佛山等城市的經濟總量也在持續擴大。
此外,“百萬計專案”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廣東建設總規模240億元省級產業轉移專案,安排1萬畝土地配套建設15個主要平台,新承建產業轉移專案650餘個,總投資3200多億元。
乙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清遠,占地10000多畝,廣慶紡織服裝有序轉移產業園正著力打造“中國快時尚智慧型製造基地”,Shein、拼多多等龍頭企業紛紛簽約落地。
此外,在成果轉化方面,廣東積極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最佳場所,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科技創新中心“1+9+N”體系布局建設,獲批建設生物和奈米技術領域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兩個, 廣州、深圳入選首批國家智財權保護示範區建設城市。2023年,技術合同認定登記金額將超過4400億元,約佔11......的國家
經濟規模最大的省份它用實際行動來解釋它的含義“大象舞”!
高質量發展“信心”。
由於發展基礎龐大,廣東的每乙個增長點都來之不易。
但身上的責任讓她不得不往前走。 2024年,廣東的GDP增長目標為5%。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仍然低迷,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抬頭,有效內需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這些問題依然存在。
而且,新時代的發展已經不能像過去那樣單純依靠土地、依靠勞動力和勞動力來實現。
在潮流的頂端,廣東為何繼續乘風破浪? 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尋求這五個字:高質量發展。
廣東是製造業省份,一直堅持做製造業的領跑者。 2023年,廣東省產業總增加值達到4個87萬億元,佔地區GDP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規模以上產業增加值首次突破4萬億元。
更重要的是,早在十幾年前,廣東就率先進行產業轉型,創新型經濟走在全國前列,如今已進入“收穫期”。
例如,2023年12月,我國首個百萬噸氫基豎爐專案在寶鋼湛江鋼鐵成功點火投產,標誌著中國鋼鐵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邁進了新一步。
2023 年 11 月,總部位於深圳的比亞迪宣布其 600 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 第乙個“100萬單位”花了13年時間,最近的第六個“100萬單位”只用了3個多月。 背後,2023年廣東新能源汽車產量將達到253輛18萬台,佔全國的26%8%,以絕對領先位居全國第一。
也就是說,全國每4輛新能源汽車,就有1輛是“廣東製造”。
在惠州,德賽電池、億緯鋰能等“鏈主”企業的湧現,帶動了規模達千億元的鋰電池產業集群的形成; 在佛山,北滘小鎮已形成智慧型家電、高階裝備、機械人等一批產業集群,經濟規模超千億元......廣東大力耕耘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和8萬億元產業集群。
2024年,廣東還將推動9000多家工業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培育250家省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新增推動5500多家企業“小公升級”,讓廣東大企業“屹立於天上”,讓中小企業“遮天”。
依託厚厚的製造業廣東傳統產業在技術轉型中煥發活力。
而這也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最大信心。
結論
深入看,廣東高質量發展有堅實的“基礎”。
《2023年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估報告》顯示,廣東綜合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位居全國第一,全省研發人員數量、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擁有發明專利數量、有效註冊商標數量、PCT國際專利申請數量均位居全國第一。
在早前公布的最新ESI(基礎科學指標)統計資料中,廣東省有10所高校進入“全國百強”,8所高校新增14個全球前1%學科,3所高校新增3個全球前1學科。
在人才培養方面,《2024年廣東省**工作報告》顯示,廣東省有高層次人才94萬人,高技能人才690萬人,450,000人。
在基礎研究方面,廣東省2023年研發支出約4600億元,佔區域GDP的3%39%。2023年,廣東省將投入1 3個以上省級科技創新發展戰略專項資金用於基礎研究。
長期以來,廣東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並不斷努力在世界底層創新。
這一點是用頂部提出的“新質量生產力”不謀而合。 科技創新恰恰是發展新的優質生產力的核心動力。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全球經濟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但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既有勇氣又有力量,我們總能衝破萬千的障礙和層層迷霧,走向新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