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召開會議,落實國家決策部署,推進高標準農田國債專案實施,進一步提公升耕地防災減災能力,夯實國家糧食安全基礎。
截至2022年底,我國已超額完成10億畝高標準農田的階段性建設目標。 根據官方資料,2019年至2022年累計投資突破3800億元。
高標準農田有哪些要求? 現代農業在我國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未來的趨勢是什麼?
元一智庫農業研究中心主任、《農業參謀》總編輯鐵丁指出,科學技術是農業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規模化的前提。 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提高和農產品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高標準農田的發展趨勢必然會圍繞智慧型化、數位化的道路向前推進,不斷實現高質量、高產量、高抗災、高資源利用率的穩定農田建設, 從而為實現農業強國奠定堅實的基礎。
以政策為導向:科學、生態、高效
2004年,第乙個檔案提出“建設高標準基礎農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隨後幾年,第一檔案對“基本農田”、“標準農田”、“高標準農田”的建設作出了部署。 2009年後,相關要求統一表述為建設“高標準農田”。
2009年至2013年,連續5年印發1號檔案,強調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 2013年,國家與多個部門共同編制了《國家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 《規劃》明確了高標準農田的基本定義:耕地平坦、土壤肥沃、連片集中、設施完善、配套農業用電、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旱澇收入相適應的現代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產量持續高穩。
十幾年來,各級發改、財政、國土、水利等部門按照職責,積極協助各地區、農業部門提高耕地質量。 各部門分別推動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田間工程、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整頓、農田水利等專案,建成後一般稱為“高標準農田”。
2018年,為便於統籌實施,促進全員職責統一,農業農村部將所有分散的農田建設專案下劃至農業農村部,開啟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新體系。
《中共關於全面推進2023年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 完成高標準農田新建、改造、公升級的年度任務,著力補齊土壤改良和耕地灌排水設施等短板,統籌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完善長效管護機制。 制定實施方案,逐步將所有永久性基本農田轉變為高標準農田。
本期主要政策總結如下:
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始終關注耕地保護建設,明確指出耕地保護不僅要保量,更要提質,高標準耕地建設是重要抓手, 必須堅定不移地把握;他強調要加強對耕地使用的控制,堅決遏制耕地“非耕種”,防止耕地“非糧食轉化”。
高標準農田政策的主要方向是因地制宜、科學布局、綠色生態、高效生產。 這對彌補我國以往大水肥、粗放管理的農田經營模式具有重要意義。 改善耕地也是保護生態、促進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保障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關鍵。
建設目標:修好土地,優化裝備,科學發展
高標準農田資金補貼力度大,哪些專案主要用於建設?
國家頒布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和相關標準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田地平整和適當合併、灌溉排水設施建設、田間道路建設、土壤改良和障礙因素消除、電力設施等。 各地針對投資可能性和突出不足,按照因地制宜、搶建急用的原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並在實踐中加入資訊化、智慧型化等諸多要素,發展智慧農業。 可以說,既有“舊基建”,也有“新基建”。
在政策指導下,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優化灌溉系統,提高單位產量。 提高農田生產力是高標準農田的基本目標,通過優化土壤質量、調整灌溉排水系統等一系列農業工程措施,可以顯著提高農田產量水平,提高農業總產量。 同時,通過實施水土保持、防洪排澇工程,提高農田抗旱、抗澇、抗風等災害的能力,確保農田在發生自然災害時能夠減少損失,保持產量穩定。 完善農田配套設施,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建設現代化農業設施,如智慧型溫室、自動化灌溉系統等,節約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土壤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與土地整理相比,高標準的農田建設更注重農田的細節和精細化管理,包括土壤改良和植物保護。 良好的土壤基礎是作物質量保證的前提,通過採用環保農藥、有機肥等措施,減少農業生產對環境的汙染,提高農田生態效益,實現農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和諧發展。
近年來,生物多樣性成為評價土地質量的重要指標,2023年1號檔案明確提出“嚴厲打擊非法挖掘黑土、電捕蚯蚓等破壞土壤的行為”。 推廣使用有機綠色投入,助力土壤修復,豐富物種形成自然生態系統,土地抗風險能力自然提公升,農產品品質風味再上新台階。
創造可持續的現代農田。 與基礎農田建設相比,高標準農田建設更注重農田的科學管理和應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長期目標。 經過一系列的改造公升級,將原有的落後裝置置換,用科技推動農業現代化,實現耕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可以保證農業生產的可持續性。
科技是“兩座山”轉化理論的核心,也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重要動力。 元一智庫農業研究中心主任、《農參》主編丁鐵先生曾總結,科技是農產品的價值,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關鍵節點。 高標準農田建設路徑在於區域協同、主體參與、創新驅動。 建設高標準農田既是一項重要的國策,更是關係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大戰略。
發展趨勢:智慧型化、資訊化、數位化
截至2022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0億畝,可穩定保障糧食產能1萬億斤以上。 目前,已建成高標準耕地面積,僅佔耕地總面積的一半左右,在15在46億畝永久基本耕地中,這一比例不足2 3。
可以看出,我國高標準農田任務始終在路上,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區域規劃研究所研究員江 溫曾表示,高標準農田建設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民生息息相關,具有巨大的公益性。 因此,未來國家投資只會增加。
面對利好政策,未來農業企業該如何搶抓機遇,順利進入遊戲?
農村“空心化”是乙個社會問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它將長期存在,政策指出需要“一張地圖”來把握農田動態。 這就要求以更少的勞動力提高農業管理效率,因此數智化是必須的。
有關報告顯示,目前,資訊科技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 在未來的發展中,資訊科技將演進一流的機器互動、參與決策、智慧型反饋。 從簡單的效率提公升到先進的智慧型決策,智慧農業將是未來農業的家園。 隨著高標準農田建設,一大批科技型新型農業企業開啟了“為科技尋找場景”的旅程,不斷推進農業、科技與市場的融合,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開拓市場利潤點的新藍海。
AI大規模模型技術致力於解決農田的實際問題,幫助農業擺脫“仰天吃飯”的瓶頸,做好防患於未然之舉。 例如,數字孿生模型的應用可以從時間和空間的雙重背景下模擬作物的生長過程、環境因素和種植方式,可以預測植物的生長趨勢,為農業提供可預測和準確的指導。 未來,高標準農田建設將充分利用遙感技術、全球定位系統(GPS)和地理資訊系統(GIS)等技術手段,實現更精準的農業管理。
未來,農業場景將作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元宇宙+農業必須實現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 元宇宙+農業應用的關鍵也是人機互動,農業生產者和經營者將AR、VR、3D等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和管理,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甚至提高農產品質量。
此外,環境修復和土壤測試也將是乙個新的農業出路。 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通則》的規定,要求高標準農田建成後,土壤pH值應為55~7.5(鹽鹼區土壤pH值不高於8。5)土壤有機質含量、微生物碳含量等其他物理、化學和生物指標在當地自然條件和種植水平下均達到中上水平。
新型綠色肥料、環保驅蟲劑製劑、除草機械人、線上育種軟體等,都是高標準農田中的重要角色。 通過智慧農業的推廣,農民只需在家中使用手機,即可實現澆水施肥、除草採摘等農活。
當前,農村“誰來耕地”仍是乙個難題,有了智慧型化高標準農田,農業生產方式發生了轉變,投入產出比大幅提公升,將成為吸引年輕人返鄉成為“網路農民”的大契機,對農業傳承和我國就業結構的調整具有重大的前景意義。
結論
綜上所述,建設高標準農田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高標準農田建設需要企業、社會、個人共同參與,形成多元化的投資機制。 ** 發揮引導作用,加大金融投入,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社會和個人投資高標準農田建設。 同時,加強專案管理,確保投資效益最大化。
未來,中國將繼續加大投入力度,以科技為驅動,推動綠色、智慧型、高效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實現農業強國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構建長效投資機制,共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過這些措施,中國農業將朝著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