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韓戰爆發,引起全球關注。 起初只是一場內戰,但隨著各國的參與,局勢變得越來越複雜,朝鮮的優勢逐漸減弱,特別是在美國**和美國加入後,情況變得更加嚴重。
朝鮮半島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金日成向蘇聯和中國發出了求助信。 面對美國在北緯38度線上的囂張姿態,蘇中兩國密切關注戰場動態,為新生的中國說話。
在韓戰期間,史達林告訴***,蘇聯雖然宣布中立,但實際上會向中國提供空中支援。 這場戰爭結束後,它反映在許多國家的教科書中。
美國和朝鮮在教科書上都有不同的觀點。 美國雖然輸掉了戰爭,但仍然在教科書上客觀地描述了這場戰爭,詳細研究了志願軍的戰術,對志願軍表示欽佩。
然而,在朝鮮的教科書中,幾乎沒有提到中國對他們的幫助,甚至所有的功勞都歸功於他們自己。
雖然蘇聯沒有公開參與這場戰爭,但實際上他們在這場戰爭背後發揮了重要作用。 蘇聯對韓戰有著獨特的看法,並在教科書中揭示了三個歷史謎團。
俄羅斯教科書在描述韓戰的歷史時,將其標題定為:"1940-1970年在遠東和東南亞",突出了這一事件對該地區的重大影響。
讓我們來看看俄語教科書中對這些問題的解釋吧! 在教科書中,俄羅斯對二戰結束後的情況描述如下:美國接管了日本遺留下來的問題,朝鮮是日本的殖民地,日本投降後,導致了南韓和朝鮮兩個國家的出現。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0年,南韓和朝鮮都採取了各種措施試圖吞併對方。
歷史教科書明確指出,到1950年,朝鮮軍隊處於同一位置"抵制李承晚的武裝攻擊"以突襲南韓軍隊基地為藉口。
這清楚地表明,韓戰實際上是朝鮮軍隊的第一次進攻,他們以抵抗南韓軍隊的武裝進攻為藉口。
韓戰爆發後,美國聯合10多個國家組成聯合國,並計畫向朝鮮派兵。 聯合國五個常任理事國是美國、蘇聯、中國**、法國和英國,它們擁有否決權,如果乙個國家不同意,決議就無法通過。
在五個常任理事國中,蘇聯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做出了關鍵的“棄權”,這是相當令人驚訝的。 最初,史達林支援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但美國出兵的決定使他改變了態度。
在“反對”、“棄權”和“同意”之間,他最終選擇了“棄權”,決定讓金日成自生自滅。因此,當美國進軍朝鮮時,史達林並沒有明確反對,而是選擇了棄權。
史達林認為朝鮮半島的統一是有益的,但如果金日成失敗了,對蘇聯的影響不大,對中國構成威脅。
蘇聯很清楚中國的情況,同意提供空中支援,雖然中立,但為了避免對美國獲勝施加更大的壓力,它協助中國加入戰場。
俄羅斯教科書證實,飛行員被派去接受空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