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24年後,金融科技公司IPO的進展再次引起市場關注。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根據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披露的備案資訊,2024年以來,多家機構獲得境外發行上市備案,上市征程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其中包括一些之前已提交上市申請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機構。 有分析人士指出,金融科技公司監管進入常態化階段,巨集觀經濟出現觸底反彈跡象,為金融科技公司IPO開啟了新的時間視窗。
百王雲的貸款業務佔比近60%。
金融科技公司的IPO呈現出新的趨勢。 2月18日,中國證監會國際合作部發布關於聯聯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聯數碼”境外發行上市備案的通知,聯聯數碼擬發行不超過205942000股境外上市普通股並在港交所上市。
作為所有境內企業在境外資本市場上市的必要環節,獲得備案也意味著相關機構已經獲得了“入場券”。 北京商報記者進一步統計發現,2024年以來,已有多家機構獲得境外發行上市備案。
2024年初,財稅公司百王雲取得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隨後於2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提交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機板上市。 此前,百望雲已於2023年6月28日提交表格,招股說明書在6個月後顯示“無效”狀態。
針對目前上市進展,百王雲回應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公司招股書失效是港股公司上市過程中的正常機制,擬上市公司的財務審計資料已過期,需要補充最新的財務資料, 不影響公司上市流程,屬於港股IPO上市過程中的正常情況。根據香港上市規則,公司的財務審計資料已過期,公司在補充最新財務資料和資訊後,可在3個月內繼續上市流程。
從商業模式來看,以財稅數位化業務為基礎的百望雲近年來在小微貸款業務方面大力發力,主要通過資料驅動的智慧型解決方案業務,為金融機構提供營銷、分流、風控等服務。 根據其更新的招股說明書,截至2023年9月底,百王雲的資料驅動智慧型解決方案營收為268億元,佔公司總收入的57%2%,而財稅數位化業務佔比僅為276%。
貸款業務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百王雲的業績。 根據百望雲招股書,2023年前三季度,百望雲營業收入為468億元,淨虧損213億元,公司同期毛利率較去年同期的41%有所提公升4% 至 291%。
針對上述情況,百旺在招股書中解釋稱,虧損主要是由於向營銷商支付了鉅額的數字精準營銷服務介紹費,以及用於支援平台不斷擴大業務運營的員工成本。 報告期內,該公司支付了165億元,佔公司同期總銷售成本的49%7%。
針對高額的推薦費,百王雲表示,公司希望從客戶多元化的努力中受益,特別是公司其他服務的使用者轉化和現有客戶的口碑推薦,從而減少對營銷的依賴**,進而控制推薦費的支出。 與此同時,本公司促成的信貸融資產品的價值於往績記錄期內持續上公升。
除百王雲外,中國證監會於2月7日發布《優信科技有限公司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指出公司通過境內運營實體廣州優信科技***(以下簡稱“優信科技”)提交境外發行上市備案材料,擬發行不超過230萬股普通股,並在美國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國家。
金融科技專家蘇曉瑞表示,近年來,各金融科技企業在產品、技術、場景應用等方面不斷創新,多家龍頭機構充分利用自身資源稟賦,選擇正確的賽道,增強市場競爭力,因此初步具備了公開上市的基礎。 然而,提交相關材料只是IPO流程的第一步,能否完成上市需要全面觀察相關公司的業務可持續性和合規性。
遵守上市視窗仍然是乙個硬性門檻。
2023年以來,長期停滯不前的金融科技公司IPO呈現公升溫態勢,除了近期有記錄的上述機構外,至少有量化、邦盛科技、奮丹科技、九方財富、第四正規化、元信科技等金融科技公司展開IPO衝刺,主要針對港股和美股。
除了金融科技公司自身的需求外,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談及這一情況,興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紅巖指出,近兩年來,由於行業監管趨嚴,發展前景不確定性增加,上市金融科技公司估值大幅縮水,無法為擬上市的公司提供有效的估值錨, 導致同型別公司缺乏推動上市的意願。
現階段,金融科技公司監管進入常態化階段,監管不確定性降低,巨集觀經濟出現觸底反彈跡象,為金融科技公司IPO開啟了新的時間視窗。 薛紅巖補充道。
不過,急於上市的機構不在少數,但真正在2023年完成上市的機構只有九方財富和第四正規化。 在所有金融機構面前,“合規”之山依然如山。 特別是從事貸款、消費分期、托收等金融相關業務的機構,在上市過程中面臨更多挑戰。
此前,在2023年2月第三衝刺上市的量化派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書,招股書在六個月後到期。 2023年9月,中國證監會要求對量化分配備案進行補充說明,包括貸款援助業務的規範化運作。 涉及內容包括貸款業務是否屬於準金融活動、“楊小八”等平台出現大量使用者投訴的原因,以及是否構成發行上市的實質性障礙。
對於目前的上市進展,量化派回覆稱,公司IPO目前進展正常,暫無可向外披露的資訊,相關資訊以公開資訊為準。
在百王雲等機構的招股說明書中,也提到了金融相關業務可能產生的風險。 例如,百王雲在招股書中提到,資料驅動的智慧型解決方案需要接入海量資料,如果資料接入無法維護和持續擴充套件,或者接入受到新法律法規的限制,或者資料不準確或不完整,可能會對公司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產生重大不利影響。
蘇曉睿直言不諱地表示,當前以“雲物智慧型”為代表的新技術正處於深化變革的過程中,金融業務的賦能作用日益凸顯,帶動金融科技市場規模和商業模式日趨成熟。 然而,隨著金融業數位化轉型逐漸進入深水區,金融科技逐漸呈現出“內捲化”的趨勢。 然而,鉅額的研發投入能否在預期時間內取得可觀的產出,是否真的具備科技硬實力,還是值得考慮的,也成為金融科技機構上市的制約因素。
據冰健科技高階研究員王世強介紹,國內資本市場偏愛科技型企業,金融科技企業的上市要求更為嚴格,因此這類機構更傾向於選擇海外資本市場。 此外,當前資本市場整體疲軟,恆生指數、上證綜指等均處於近十年來的低點,新股上市可能導致現有股票股價持續下跌,監管部門對新股上市較為謹慎。
建議研究判斷合規方向。
隨著近期一些金融科技公司的更新和上市進展,金融科技公司IPO能否順利完成,再次引起市場關注。 據北京商報記者統計,目前共有19家金融科技概念公司在香港上市,其中包括匯付天下、眾信控股這兩家退市機構,自2022年以來,奇福科技、陸金所控股、九方財富、4正規化先後在香港完成上市流程,前兩家為二次上市。
回顧過去幾年金融科技公司的發展歷程,從“金融”到“數字科技”再到“科技”,“去金融化”已成為這類機構的一貫路徑。 金融科技機構本身將業務重點放在提公升技術實力上,尤其是隨著ChatGPT的普及,大模型和人工智慧受到了更多的關注。 同時,其業務模式不再侷限於傳統的貸款和金融軟體服務提供商,而是轉向提供更全面的金融資訊科技解決方案和運營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從某擬上市金融科技公司從業者處獲悉,在尋求上市的過程中,該公司的業務正在逐步弱化金融業務,向科技公司靠攏。
薛紅巖表示,大浪過後,現有的金融科技公司基本找到了盈利模式,發展路徑更加清晰。 此時,推動IPO上市不僅需要優化內部公司治理,強化員工持股激勵,滿足老股東退出需求,而且要在相當程度上提公升公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同時籌集資金加大科技投入,為基於財務模式的新一輪行業競爭做好準備。
北京商報記者 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