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70年代,為農村成員準備的豪華跨年晚宴

Mondo 社會 更新 2024-02-07

文:鄭學良。

不管是這一年,不管你是快樂還是貧窮,賺了一大筆錢還是空袖子,過年了,全家人團聚,吃了一頓美味豐盛的跨年大餐,暫時忘掉過去的煩惱和悲傷,享受辛苦生活的回報,也為新年的傳遞和期待祈禱, 這大概就是過年吃團圓飯最大的意義吧。

在當今時代,市場物料豐富,人們不愁衣食,大多數家庭準備一桌除夕飯並不難,而吃一頓團年大餐,不再特別在意舌尖的享受,更在意精神上的滿足, 這一點,與四五十年前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

四五十年前,在農村大集體時期,社會發展比較落後,物資十分匱乏,人們確實生活得比較貧乏。 當時,製作組成員的跨年晚宴情況如何? 難道真的像莫言說的,過完年,連白菜餃子都吃不了?

偉大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其母親因撿麥穗、吃煤芯而被毆打的說法受到廣泛質疑。 《賣白菜》一文裡有這樣一段很有意思的段落,說他家裡種了104棵白菜,賣了101棵白菜,掛在牆上的3顆白菜本來是用來做年餃子的,可是春節臨近,媽媽就狠狠地把這3顆白菜拿到大市場去賣了。

那麼,在大集體時期,農村生產隊隊員們過年夜飯吃了什麼,難道真的像莫言說的那樣,窮到過年都吃不上白菜餃子嗎?

是南方人,出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後期,家鄉過年不吃餃子,吃公尺飯,從童年的經歷來看,在生產團隊的時代,儘管平時吃苦,但過年的除夕大餐卻是高調的奢侈品。

生產隊時期的看法和印象可以概括為苦、累、差,就生存的“吃”第一,有人說當時連吃不飽,餓的日子很多,也有人說那個時候基本可以吃穿, 不然他們怎麼能生這麼多孩子?這是有道理的,貧困程度和生活水平因地區而異。

懂事的時候,已經是七十年代了,我覺得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日常生活都還可以,在吃飯的問題上,公尺飯輔上紅薯、南瓜等五穀,可以保證自己不會挨餓。 但吃得好是大家的夢想,也是人們的希望和動力,按照現在流行的俗語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那時候最期待的就是能有魚有肉吃,但這樣的機會太少太少了,小孩子貪婪,有時候想吃肉菜難免不抱怨, 父母半罵半哄說:不是過年,吃什麼魚,過年,和你一起吃。

所以,在那些日子裡,人們日復一日,月復一月,盼望著新年的早日到來。 農曆新年期間,每個家庭成員都會盡最大努力準備豐盛的團圓宴,以獎勵全家人。 製作團隊期間,在家鄉地區,成員們最常見、最普通的年宴主要有三大菜:醃豬頭、燉雞粉、紅燒魚。

過年的時候,老家喜歡吃豬頭,而且是醃製的豬頭,還是老樣子。 豬頭,家鄉人俗稱“彩頭”或“王仙子”,“蔡”和“王”意為美,現在酒店裡有一道特色菜叫“紅雲當頭”,就是蒸豬頭,正好符合過年的意思,成為人們團圓宴的主菜。

製作團隊期間,成員們的豬頭肉是從哪裡來的? 這裡還涉及另乙個問題。 現在,網上有人說,生產組期間,過年快到了,生產組集體殺豬,分給成員們的家人過年,這讓人特別不解。 過年吃豬肉要集體解決?

在那個地區,農戶自己餵豬,一般是喂一到兩隻,一頭賣糧站,叫“任務豬”,一頭自己留年糧,叫“年豬”,餵豬的任務基本上都承包給家裡的孩子,玩豬草成了當時孩子們的主要家務活。

家鄉人愛吃臘肉,一般在月初殺豬,殺完豬後,整頭豬都用來燻培根,及時享受春節。 豬頭用於新年宴會,其餘的培根和香腸在春節期間慢慢吃,以招待客人和全家人。 至於人口少或健康狀況差的個別家庭,不用擔心餵豬,親戚朋友會贊助他們。 因此,在生產團隊的時代,成員們過年的豬肉還是有保障的。

第二道主菜是雞肉燉粉絲,意為“好運”,粉絲意為“長而長”,既美味又吉祥。 至於雞肉,這個比較好,在生產隊的時候,哪個成員不喂幾隻雞?

比如在飼養牲畜和家禽方面,有人說不允許成員餵豬、雞、鴨,還說要剪掉資本主義的尾巴,這有點胡說八道。 唯一的限制是,這些只能作為家庭的副業,主要由家裡的老人和孩子養活,成年成員的主要業務是參與集體勞動,賺取乙份工作。

第三道主菜是紅燒魚,比較通俗,“比每年都多”,比起豬和雞兩種食材,成員家的過年魚不用擔心,也無缺貨,因為製作團隊要把池塘裡的魚曬乾分魚,作為對成員家的福利。

當時,每個生產隊都有乙個或兩個池塘,這些池塘具有洗滌、灌溉、養殖的功能,到了春天,生產隊集體購買魚苗放進池塘,餵食的都是鯉魚、草魚、鰱魚等家常魚,到年末前幾天乾塘。

當乾塘分魚的時候,是整個生產隊男女老少的最後一次集體狂歡,池塘排乾後,撿起魚的大小,然後根據品種的大小分給每家每戶,每家每戶都能得到七八斤魚, 過年就綽綽有餘了,選一條兩三斤重的鯉魚做年菜,再燻成豬肉一樣的魚幹,家庭條件差的個別成員也會把生產隊的魚拿到市場上去賣,換取零花錢換成其他用途。

一切都準備好了,只欠東風。 除夕晚餐的食材已經準備好了,正好等待除夕的到來。 除夕那天,全家人都很忙。 砍柴生火燒水、燒豬頭、殺雞割魚,歡樂活潑的派別。 那時候,除夕的菜雖然簡單,但過年講究豐盛,菜品不夠補,每道菜都裝滿了兩三個碗,如果條件好的話,除了豬頭、雞、魚、羊肉、牛肉乾, 等等,這樣就會有一碗**菜,滿滿的桌子。

當農曆除夕晚餐擺在餐桌上時,一家人開始了一年一度的盛宴。 那時候,雖然平時很難嚐到肉的味道,但這一天的除夕大餐,讓你放開肚子吃,吃到嘴巴上油,肚子圓了。

在生產隊的時代,農戶的農戶除夕大餐雖然只有豬頭(肉)、土雞、魚等普通食材,沒有複雜精緻的烹飪,但與日常破舊簡陋的生活相比,農曆除夕大餐可謂是“奢侈”和“奢侈”, 讓勤勞節儉的人享受饕餮盛宴,給人們在困難時期前行的無限安慰和動力。

相關問題答案

    七十年代充滿了鹽

    作者 應健。鹽是城市的一半面孔。毫不誇張地說,城裡幾乎每個人都認識他。因為每次他出現,都一定意味著城市裡正在發生什麼事情,而且無一例外都會引起轟動,而補鹽是引人注目的焦點之一。鹽出名的方式有點不合時宜,說出來很痛。因為城裡人每次舉行葬禮,舉行葬禮的時候,棺材都會被運出街道,第乙個排隊的人一定是他。那...

    七十年代活剝老鼠皮

    作者 應健。老房子對面的油磨坊裡有乙個糧食倉庫,麻包通常堆得有山那麼高。大豆和玉公尺養肥了成群的老鼠,它們經常來我家做客。一天早上,兄弟倆進進爺爺奶奶的臥室,走到櫃子的角落裡四處張望。奶奶膽子大了,把送上門的禮物全部收了過來,先關上門切斷了老鼠的退路,然後去廚房給 鉗子,回到房間追打。老鼠吃得太飽了...

    七十年代鄉村夜生活的回顧展?歲月回憶分享

    七十年代鄉村夜生活的回顧展?歲月回憶分享 農村景觀的變化。時光荏苒,冬天仍然很冷,但與年代的鄉村相比,冬天的夜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回到農村的年輕人早已習了城市的便利設施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方式,沒有習過農村的夜生活。鄉村夜晚的寒冷似乎與城市繁華的夜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農村,晚上很少有人使用空調,天氣...

    七十年代蛇戰

    作者 應健。聽長輩說,蛇和老鼠是天敵,有老鼠的地方一定有蛇。這是真的。在我家以前的果園裡,不僅蛇的蛻皮很常見,而且是乳白色的半透明的,就像乙個空心的卷軸。而當年老宅裡,發生了一場驚心動魄的人蛇大戰。我母親寫了一篇關於這種個人經歷的短文,附在這裡。清明節期間,雨下得很大。那是四月的一天,毛毛雨已經滴了...

    70年代農村的夜生活現在已經50歲了!

    年代農村的夜生活現在已經歲了!前言。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主動返鄉,這讓他們面臨著一些從未經歷過的困難,尤其是在晚上。農村的夜晚比城市更冷 更單調。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農村家庭很少有人能開啟空調,每家每戶只能在客廳裡點燃炭火取暖,雖然氣氛熱鬧,但寒冷卻讓人壓抑。一家人聚在一起聊天 看電視 烤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