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韓傳出一則重磅訊息,該國科研團隊研發出一種新的“高分子材料”,可以讓電動汽車一次充電的續航里程躍公升至4000公里,是現有電動汽車續航里程的10倍以上。 這一一流的研究突破,如果屬實,將對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顛覆性的影響。 那麼南韓的研究可信嗎? 如果成真,會給新能源汽車行業帶來哪些變化? 讓我們開始吧。
1、南韓研發成果的真實性需要謹慎對待
據南韓報道,研究成果來自南韓浦項科技大學與首爾西江大學合作,通過開發一種新的高分子材料,以矽材料為電池的正極,可以有效抑制矽在充放電過程中的體積膨脹, 從而大大提高了電池的儲能容量和壽命。
矽材料一直被認為是鋰電池發展的下乙個出路,因為理論充放電容量是石墨的10倍。 然而,矽在充電過程中會膨脹高達300%,導致電池迅速衰減。 南韓研究團隊聲稱,他們的高分子材料可以通過氫鍵和庫侖力形成穩定的網路,牢牢地固定矽材料的顆粒,從而抑制其體積變化。
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這項研究仍處於起步階段,距離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且不說工業化程序中的不確定性,僅憑這一技術成果的可靠性,就還值得懷疑。 2018年,南韓學者大肆宣傳他們開發的“室溫超導體”,後來被證明是完全錯誤和誇大其詞的。
因此,業界仍需等待更多證據和披露,以確認南韓炒作的技術突破是否真實可靠。 很難相信只有**的啟示,科技工作者需要有足夠的懷疑。
2、如果成功量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有什麼影響?
理想情況下,如果南韓研究團隊的成果能夠成功產業化並應用於電動汽車電池,將對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將是乙個質的飛躍
現有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大多限制在400-600公里之間,難以滿足使用者的長途出行需求。 如果採用新電池,理論續航里程可提公升至4000公里,實現長途旅行無需頻繁充電的夢想,將大大增加使用者的購買意願。
2.充電時間可能會從數小時增加到數天
然而,電池容量和儲能數十倍的增加,必然會導致充電時間的大幅延長。 從過去的7-8小時,可能需要延長到2-3天,這將對充電基礎設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使用者需要適應電動汽車“加油”速度的放緩。
3.預計南韓公司將主導電池生產
如果這一核心技術首先被南韓企業掌握,LG化學、三星SDI等南韓電池廠商將在電池生產過程中佔據主導地位,從而提公升南韓整車廠的競爭力。 中國企業必須加快自主研發,否則將面臨“卡住”的風險。
4.電網企業將面臨更大壓力
大容量電池的快充對電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網企業需要及時公升級電力設施,以滿足大功率充電需求。 否則,充電樁可能會過載,交流轉直流裝置可能會損壞,並且會頻繁發生區域性停電。
5.能源結構需要加速清潔轉型
大規模電氣化也會對能源結構產生影響,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如果夜間電網充電比例過高,將對夜間峰谷差產生影響。 這就要求能源生產企業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加大輸電網路建設力度。
三是實現量產,仍需攻克技術難題
即使新電池研究取得了這一突破,實驗室和量產之間仍然存在許多不確定性。 具體來看,主要面臨以下障礙:
1.工藝積累不足,產能難以快速提公升
任何新材料和新工藝的產業化都需要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驗引數和量產引數之間存在差異,需要不斷優化和調整,這需要時間積累。 要達到萬噸級的產能,不可能一蹴而就。
2.控制成本有困難,也許太高了
新材料和新工藝的成本往往很高,需要鉅額投資才能通過持續擴張實現規模經濟。 如果電池成本居高不下,汽車的**也會被拖累。
3.配套建設跟不上,充電難以快速普及
快充是實現長續航的基礎,但充電樁的建設和電網公升級必須與新車型同步,否則會損害使用者體驗。 這就要求政府和工商界高度重視和規劃配套設施。
4.迴圈壽命可能低於現有選項
任何新技術都有缺點,迴圈穩定性和安全性還有待觀察。 使用者還需要一些時間進行全面驗證,然後才能自信地大規模應用。
綜上所述,如果南韓科研人員聲稱的新型電池技術最終得到驗證並量產,將對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重大影響,提高電動化的可及性。 不過,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這項技術能否突破產業化門檻,還需要採取積極但謹慎的態度去觀察。 技術進步總是在路上,讓我們拭目以待!
*:艾爾文學。